教通字[2017]3号 各学院 根据《关于制定改革和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长沙理工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总体发展规划,依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实际情况,制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现予发布。 教务处 2017年3月20日 长沙理工大学“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课程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重要保证。根据《关于制定改革和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长沙理工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总体发展规划,依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实际情况,制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情况 1.我校课程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提出实现基础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建设目标。为了确保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在主要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组织与管理及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工作。“十二五”期间,学校完成了300门左右高水平特色课程的立项建设任务。 我校课程库中现有理论课程总数8701门,其中通识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全校性选修课程)146门,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152门;实践课程2230门。 2016-2017学年度,全校共开设本科课程2763门,其中理论课程2159门、实践课程604门;设置必修课程1846门、选修课程1077门;专业课2012门、公共必修课74门、公共选修课78门。课程资源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符合培养计划要求。2017年全面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更加契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全校性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计算机程序语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化学、大学英语、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生理健康、军事理论、大学体育等。 (2)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如大学应用语文、公共艺术类课程、其他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等。 (3)全校性第二课堂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卫生与健康、大学生创业基础、创新创业类课程等。 2.我校获课程建设立项情况 近年来学校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和学院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探索建设契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开放性需要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学校拥有280门校级、25门省级、6门国家级优质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精品视频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2016年有2门课程获批为省级微课,2017年学校已立项并启动34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3.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课程资源不能全面满足优质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要求。 (1)课程总量偏少,生均课程数与高水平大学相比有一定差距,学生选课余地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培养。国际化课程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支撑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要求 (2)优质课程数量偏少,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学校仅拥有300门左右校级以上优质课程,而且其中课程信息化程度不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网络视频公开课数量较少,学术研讨性或科学探索类课程偏少,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条件不够。 (3)课程教学与建设缺乏组织性,没有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没有明确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文件与档案不规范、不齐全,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清析。 (4)教材建设与选用不规范,个别课程没有教材,个别课程教材选用不规范。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 1.指导思想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打造精品课程;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设适应我校优质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云服务平台,逐步将我校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基础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2.建设思路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与条件建设,突出在线开放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负责人制度,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更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变革课程考核方式和管理方式,培养教学“名师名嘴”,扩大我校课程的知名度。 三、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1.建设目标 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在线开放课程为重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示范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五化”: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内容先进化、教学文档规范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精品课程建设达到“七个一”: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手段、一流的教学资源和一流的教学效果。 通过政策引导和自我建设,全校所有开设课程达到合格标准。通过优质课程建设,采取引进和自建方式,将全校性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主干课等约500门课程建设成为在线开放网络资源共享课程,通过教学云平台扩大使用网络教学,进一步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学校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突出其示范作用。 2.课程建设内容 (1)开展课程教学教育思想讨论。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将教师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2)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负责人制度,主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并在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团队,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变革与建设。教学内容要先进、科学,教学目标明确,并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个轮次以上教学过程整合,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杜绝“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研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混合式教学方法等探索,优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5)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使用网络进行教学、辅导、课程考核与管理。 (6)进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加强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将主要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和试题库或试卷库、网络课件、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等)录入教学云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7)深化课程综合考核改革。建立有效、可信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主要课程实施考教分离制度;探索和尝试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和网上考核(机考)。 (8)教材选用与建设。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规划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数字化教材。 四、建设措施与重点任务 1.建设措施 (1)开展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讨论,进一步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加强管理、政策导向、优化服务等多项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 (2)建立健全课程建设的相关制度,逐渐形成申报、审批、中期检查、自评、验收评优、奖励、课程建设成果展览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每年对在建的各类课程进行专项检查,并建立课程评价机制。 (3)加强课程实施环节的质量监控,严把教学质量关。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听课制度落实到实处,充分依靠校、院、系三级监控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加强领导,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责任人要根据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和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具体建设方案,并根据课程组每一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力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如课堂讲授效果、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研究等任务落实到人,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和小结。学院要定期研究、检查落实、处理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5)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改善课程教学条件。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课程教学条件。 2.重点任务 学校“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的重点,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建设,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二是开设学科前沿、创新理论、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三是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大学英语、公共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应用语文等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程的综合改革;四是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各类优势特色课程和网络资源课程建设。 (1)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面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和管理。引进和建设500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全校性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核心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等在线开放网络教学课程资源。 (2)实施4门思政理论课程、大学英语、大学应用语文、计算机公共基础和公共数学类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3)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对全校性公共课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核心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负责人。 五、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按照《长沙理工大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管理办法》(长理工大教〔2017〕13号)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与管理。 2.经费保障 统筹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经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经费、双一流建设经费等,加强对课程建设项目经费的投入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实施课程建设责任教授制度 以全校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主要实践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为建设重点,实施课程建设责任教授制度。责任教授负责课程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建设,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工作。 4.质量保障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教务处 2017年10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