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长沙理工大学实践

课程思政赋能基础建设行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工为主的办学定位,传承行业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工程教育办学优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开始探索“思政课程打底”,培养“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4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基础,以17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7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依托,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赋能、社会实践砺行”大思政格局,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条主线贯通,“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课程体系”两大课程体系支持,“思政培根、专业夯基、实践强能”三大路径协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面向产业现代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地方高校探索与实践

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实现产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面向产业现代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本成果的核心内容。

面向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化四通“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经过15年改革实践,成果创立“博学与力行相统一、守正与拓新相融合”育人理念;彰显“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以“人格塑造全程化、培养方式多元化、知识能力个性化”为特征,实施“大思政贯通、专业群贯通、训赛创贯通、科产教贯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化四通”培养模式;建立并贯彻“校、院、系、师”四连线,“专业共建、课程共创、团队共育、项目共研、平台共筑、质量共管”六协同,“高端人才引领、交叉平台支撑、科研项目牵引”三联动育人机制;构建特色鲜明专业群及交叉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更好适应了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需要。

服务“一带一路”:工程类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大批懂技术、善沟通、具备复合能力的国际化高层次工程人才,而高校传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虚化弱化、沿线要素缺失、海外工程实践欠缺,制约了五通目标的实现。    长沙理工大学抢抓“一带一 路”机遇,以校企合作为关键突破口,与中国路桥、北京理工大学紧密合作,重构工程类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输送光明、营造城市、通江达海输送高质量人才

友情链接

  • 友情链接:
  • 国家教育部
  • 国家交通运输部
  • 国家水利部
  • 党建网
  • 湖南省人民政府
  • 湖南省教育厅
  • 湖南交通运输厅
  • 湖南省水利厅
  • 湖南省电力公司
  • 湖南教育网
  • 湖南政务服务网

长沙理工大学版权所有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156号    域名备案信息:湘ICP备05003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