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世界的本质--------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域
2016-02-20
对虚拟世界的研究,学者们有以下代表性观点:1)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它是“世界3”,既是物质,又是精神[1](P.307-360);2)本尼迪克特认为它是由数据和信息组成的本体[2](P.122-123);3)我国有学者认为虚拟世界的规律是人为设定的[3](P.10)。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虚拟世界的意识是不是独立的本原问题。从表面上看,人替“居民”有意识,或者整个虚拟世界有意识,这就使得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受到质疑,竟而进一步思考:意识能否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如果能,世界则是二元的或者多元的,没有统一性。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学术性上,更重要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导向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如果虚拟世界真可以颠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那么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无科学基础可言。所以,在理论上有必要解决虚拟世界的本质问题,才能谈论是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一、虚拟世界的时空本质
如果要证明某对象是物质,则要举证该对象具有时间和空间,反之,如果要确认的对象空间为零,时间不成立,则该对象不存在。世界是物质的,是指世界的任何方位都是物质的形式,没有意识的地盘。恩格斯肯定了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因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4](P.56-57)相对论也佐证了恩格斯的哲学推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几何性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由物质决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宇宙几何结构的基础只有在根据已知物质状态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判断。”[5](P.204)所以,人的意识在时空上不能得到证明,没有说人的意识在宇宙中占据着空间,在人脑中也没有独立的非物质的空间,在时间上也没有属于精神特质的跨度,人脑意识随神经系统的反映而有主观的精神活动。在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神经系统的对外界的反映[6]31,神经系统是物质的东西,其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这样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简单而深刻。
可是,虚拟世界的出现呈现了一幅独立于人的“意识”,在虚拟世界里,人替“居民”有意识,能攻城略地、能恋爱生子,能分清敌我,能积累经验后优化升级,即使不输送指定也能自行思考。操纵人替的人成了虚拟世界的智囊团和方向盘。如果这种世界从产生后就能独立存在,并能与真实世界并行发展,且其意识不受真实世界的物理定律的影响,那么,毫不犹豫地说,意识,或者新意识能独立存在。但是,一旦关闭电源,这个世界消失了,开启电源,这个世界复活了,虚拟世界还没有脱离真实世界的物理控制。这虚拟世界的“居民”、“居民的意识”到底在哪里呢?它是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妨从时间和空间这一形式入手来寻找这种真实的“存在”。
虚拟世界的人造硬件,如电脑、芯片、光盘、CPU、组件等,都是有时空的,这些也同是物理世界的部分,当然不能用来作为证明虚拟世界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依据。虚拟世界的软件,通电后呈现了一幅主体意识性,似乎是杜林所说的“思想的虚无和没有思想的对偶语”?[4](P.48)到底虚拟世界的意识是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仅凭我们看到的类似于人的主观后果还不足以证明。
就在我们人类活动中,所经历的主观决策,导致实践的结果,只能证明意识的客观性,根本不能用来证明意识的客观存在。从解剖学上看,人脑并没有一个空间被人的意识占据着。大脑里只有神经簇起记忆、反映的功能,它们占据着一定的脑空间。如果说人的意识有时间,这个时间也不是类似于物质具体形式从产生到灭亡的形态,而是神经系统运动的时间。以相对论的角度,意识的时空就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时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入探知了物质世界的奥秘。它不仅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可变性,而且说明了单独的空间和时间的改变是不可能的,时空的变化必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如此,时空的变化和结构又与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密不可分。这种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是对传统物理学中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重大突破,是自然科学理论的伟大建树”。[5](附录209)所以,即使承认有人的意识,但归根结底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4](P.65)恩格斯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仅仅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的空洞的观念、抽象。”[8](P.556)
同样的办法来研究虚拟世界的意识。虚拟世界的意识与人的意识的区别就是前者脱离了人脑,后者依附人脑。其实,书本就是一个离开人脑的被认为有意识的客观存在,书真有意识吗?现在还没有高科技能测出书有意识,最可能的根据是,书中的意识是人阅读后的联想,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联想,类似于看到自然景观所产生的联想,自然景观里面并不蕴含一种思想,故意展现给人类。最初的象形文字只是方便联想,随着约定俗成的规范和思想的复杂性,任何符号都可以取代象形文字。如果把书碾碎了思想还在,那就会证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正确性。恩格斯坚决反对这一假设,“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地,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的‘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4](P.27)
同理,虚拟世界的意识,合理的解释,是人们观看动态画面的联想和想象。从书本到电影,人们一般不认为有一种意识在电影机器之中,从电影到电脑的画面,本质是一样的,不同是,电脑中,人可以操纵画面,而电影是原来就定制好了的。现代科技用电脑模仿人的画面并不困难,越模拟逼真越会导致人们认为有一种意识存在。现在并没有科技能实测虚拟世界中意识的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存在,关于意识存在的合理性解释,仍然要从物质世界某些运动对人的视觉冲击来解释。从物理学上,人们看到的电脑画面,只不过是现实中的人对荧光屏的视觉联想而已,如同对书的墨迹的解码,这只不过是对虚拟世界电子流的动态解码。从现实性上看,不可能存在一个交叉的世界就在我们身边,一方面你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另一方面,你又在另一个虚拟世界里娶妻生子,攻城略地,或者被杀死。从物质统一性层面看,虚拟世界的“意识”不占有时空,不能证明它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感觉到的意识仅仅是粒子层面的运动而已。参阅[9](P.48-96)
二、虚拟世界“意识”的“主观性”本质
说明虚拟世界有意识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每个人替的“居民”都有自己的思维,这类似于现实中的人的思维个体的主观差异性。确实,电影里人物预定好后没有主观差异性,每次放映都是一样的。如果不能从物质层面解释虚拟世界的主观差异性,虚拟世界中有意识就成为合理的猜测。
人的主观差异性是可以从物质层面上来解释。人类个体的主观差异,是个体对外在联系和自我结构认知的反映不同,根源于不同的个体反映着不同的联系和运动,个体的反映体现随机性和偶然性,反映的主观形式自然不同。如果反映的是同一过程同一对象,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能力也有差别,总会体现主观差异性。
从量子力学层面看,虚拟世界的意识的主观差异性也不过是物质运动的差异性而已。粒子和电子等微观层面的变化不比宏观层面的变化少,可能还更丰富,更富有变化性。任何粒子都有个体的差异,它所接触和反应的方式也有个体的差异性,构成虚拟“意识”是电子运动过程或者组合运动过程的差异性体现。神经系统的差异性与反映的偶然性构成人的意识的差异性,电子运动的复杂性与变化性构成了虚拟世界“意识”的主观差异性,这两者的主观性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得到解答。参阅[10](P.1-22)
虚拟世界的“意识”如此完美地反映着虚拟世界的变化,几乎类似于人的意识反映着外在的世界,这种几乎类似也难以说明虚拟世界的意识主观性的精神特质。虽然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让虚拟世界展现它的延伸,但可以从理想试验上分析,不切断电源,让全世界的电脑都工作,世界处在一个虚拟世界的支配之下,有汽车的生产,有运输,这些机器人会不会思考环境问题,人替的公平与正义问题,其他物质体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恐怕这都不会是虚拟世界的“居民”要考虑的问题。所以,目的性和主动性仅仅是人的意识的神经特质,而虚拟世界尚没有证据来说明其精神特质的存在,更没有理由来说明虚拟世界存在不依赖人脑的精神本质。人们把汽车、飞机的工作看作是物质运动,为何不能把量子层面的虚拟世界中的运动看作是物质的运动呢?虚拟世界的粒子运动只不过是被人为控制、利用,而人们正是误认为这种粒子物质运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意识在起作用。恩格斯早就提醒我们从自然本性去揭示思想的变化的辩证法,“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4](P.25)所以,虚拟世界意识主观性的本质,是诸多电子运动的综合反应的形式,不同于人脑的反映,它仅仅是微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在通过界面在宏观世界显现而已。
三、虚拟世界的规律没有例外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事物一旦产生,其规律便全过程起作用,不会因为外界的某些变化而使得规律时隐时现,时有时无。虚拟世界呢?就人替“居民”而言,通电则这个世界出现,拔掉电源则这个世界消失,似乎这个规律与现实世界的规律不同。现实世界的规律,不会因为外界的某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因为外界的要素的介入而随物质消亡而消亡。
怎样来看待虚拟世界的规律呢?虚拟世界的规律与虚拟世界的材料的合成同时出现,随材料消亡而消亡,而且其运动规律也在激活情况下体现,没有能量交换,没有输入,没有激活,同样不存在虚拟世界的规律,这一点也没有超越物质世界的必然性制约。关掉电源,没有了能量的输入,里面的世界、“意识”就不复存在了。仅剩一件件物件而已。虚拟世界的规律并没有特例。如果这样理解:宇宙中的意识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载体,原来在宇宙真空,后依附在人脑,然后进入虚拟世界的物质载体。这种推理很有想象力,但是,科学难以证明精神永恒。如果世界有一个精神在支配,那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奋斗都不值得,科学研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虚拟世界的想象可能涉及到多层宇宙的问题,如果我们人类的物理世界是一个可寻找规律的世界,另一个看不见的世界的规律则不同于人类的物理世界,那么整个宇宙仍然不会统一于物质。科学研究,一些科学家提出猜测性的宇宙观,例如,“平行世界(parallel worlds)、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多重宇宙(multiple universes, multiverse)、另一些宇宙(alternate universes ) 虚拟实境(mateverse)、无上宇宙(megaverse),这些词都是一个意思,世上不仅存在我们的宇宙,还存在一大堆别的宇宙”。[7](P.2)
许多物理学理论的重要进展,如相对论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宇宙物理学、物理学的统一理论(unified physics)和计算物理学,都引导我们思考平行宇宙问题。很多理论把我们的宇宙看作是异乎寻常的多重宇宙的一部分。每个子宇宙的性质都大相径庭,有的宇宙与我们相隔遥远,有些宇宙就在我们周围,相隔几毫米的地方徘徊、交叉。还有的根本不相信有多重宇宙的存在。对多重宇宙的物理规律的理解有多重理解,有的认为基本的物理规律一样,有的人为物理规律有差异,但存在亲缘关系,有的认为,平行宇宙的规律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想象下无垠的宇宙,我们的认知会多么渺小。[7](P.4)
认为多重宇宙是可能的,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假设。“量子力学提出,科学的预言必然是概率性的。”[7](P.4)这颠覆了数百年来确立起来的科学理念。在量子力学的导入下,科学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之后,人们验证了量子力学的概率性预言,却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给定的条件下,众多可能性的结果中只有一个成为现实,而对这一个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却不能从量子力学,或者从量子力学发展起来的数学形式得到精确的证明,能否做到让数学和物理学的形式计算与客观进程兼容,并在结果出现以前就告知人们,这一点还没有确定的意见。这样,在量子力学激发下,新的宇宙观冲击了传统的宇宙观点,以前我们认为,在实验中和客观过程中,只有一种结果发生。“量子力学背后的数学认为,所有的可能的结果都发生了,只不过每一个结构都存在于各自独立的宇宙中。”[7](P.4-5)依照量子力学计算得出的预言说,一个粒子可能在这儿,也可能在那儿。从多重宇宙的理论来看,在其中的一个宇宙,这个粒子可能在这儿,在另一个宇宙中,这个粒子就在那儿。在每一个这样的宇宙中,都同样如同你在其中一个宇宙中见证到的结果一样,都能发生。
当然,平行宇宙问题是纯理论性的。实验和观察还没有证明自然界存在其中任何一种版本的平行宇宙。《平行宇宙是什么?》的作者,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布莱恩·格林也建议“大家都不应该相信任何缺乏坚实数据支持的东西。”[7]8
从根本上说,“数学是一种发现而不是发明”。[7](P.350)从数理上说的通的多重世界的可能性,如果现实世界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的现实值就是零。假设多层宇宙是存在的,也是一种物质形态而已。
如同把山川河流纳入物质范围,规律、本质、偶然性、可能性、生产关系、实践、信息、虚拟世界、多层宇宙(如果真实的话)、反物质等都是物质现象。非物质成分的意识根本不存在,思维运动,也是从物质运动角度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恩格斯对此有概括性的总结:“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4](P.26)
参考文献:
[1][英]波普尔.,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M]..纪树立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Michael Benedict.Cyberspace:First Steps [M].Cambridge, MA,MIT Press,1991.
[3]计海庆.关于虚拟世界的伦理问题——翟振明教授访谈[J].哲学分析.20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M].易洪波,李智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6]王伟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美]B.格林.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M].李剑龙,权伟龙,田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Stephen Hawking.The Illustuated A Brief History of Time(《时间简史》) .New York : Bantam Books,1988.
[10][美]艾萨克·阿西莫夫.亚原子世界探秘[M].朱子延,朱佳瑜,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蒋显荣(1963-),男,湖南衡阳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戴扬扬(1990—),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科技与社会研究。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系, 湖南 长沙 410004)
附件:
上一篇: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时期的技术之思——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下一篇:论知识的现代性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