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标准
2018年12月24日 09:15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第一部分  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一、学科方向与特色

1.学科方向。主干学科方向不少于4个,须含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2.学科特色。依据国家、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定位和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学科特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能够反映学科优势和特色的代表性成果,且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学科队伍

3.人员规模。专任教师不少于40人,每个学科方向不少于6人,专任教师在编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

4.人员结构。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教师学科专长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主干方向相吻合。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不低于40%,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学科队伍总人数中至少占60%,学科专业背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的教师至少占70%。每个主干学科方向正高职教师不少于3人。

5.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最高学位的专业背景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

业,在编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近5年,学科带头人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10项,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点担任过博士生导师并至少完整培养过1届博士生,或担任过硕士生导师并至少完整培养过3届硕士生。学术骨干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少于8项。1/3以上的学术骨干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

三、人才培养

6.培养概况。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充足的生源,培养过3届硕士研究生。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至少30人。

7.课程与教学。开设并加强本学科核心课程建设,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课程能够支撑博士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能够覆盖学科各方向,并能根据特色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精品课程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

8.培养质量。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已经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工作岗位中表现突出。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9.科学研究。科研经费充足、成果丰硕,能够支撑研究生的培养。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每年不少于3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不低于50%。近5年,本学科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不少于10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15项。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0.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活跃。近5年,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不少于3次。主办或承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不少于1次,或不少于3人次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本学科全额资助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11.支撑条件。具有相关的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或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教育部创新团队。有较为充足的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图书资料、数据库等,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套(册)数和在校研究生的数量相匹配。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术道德制度健全。奖助体系完备。

五、其他要求

12.其他要求。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本学科的灵魂,贯彻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能够坚持不懈地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度统一。独立设置的教学和科研二级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和责任单位。

 

 

  

一级学科名称(代码):哲学(0101)

第一部分  本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一、学科方向与特色

1.学科方向。主干学科方向不少于3个。

2.学科特色。注重本学科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需求与定位,突出本单位学科发展的特色与优势,特别是在1-2个主干学科方向上,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

二、学科队伍

3.人员规模。专任教师不少于20人,每个主干学科方向专任教师不少于5人。专任教师服务年限不少于3年。

4.人员结构。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应在70%以上,应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获外单位硕士以上学位,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2/3,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1/35.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主干学科方向有不少于3名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近5年,学科带头人以第一作者或独著身份在CSSCI期刊发表哲学学术论文不少于8篇,至少主持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有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学术骨干以第一作者或独著身份在CSSCI期刊发表哲学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至少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项。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至少有3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三、人才培养

6.培养情况。5年,生源质量良好,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应在25人以上。

7.课程与教学。现有硕士生专业核心课程符合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要求,开设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基础理论、原著研讨与学术前沿的必修课程,第一外语要达到从事专业研究的水平。能够开设反映本学科学术前沿与理论深度的课程。

8.培养质量。硕士毕业生培养质量高,有一定数量的硕士毕业生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9.科学研究。5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以上。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10.学术交流。5年,举办过全国性学术会议,积极同国内外大学开展专业交流与项目合作活动。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11.支撑条件。具有满足研究生教学与科研需要的资源,专业期刊不少于50种,图书不少于5万册,专业电子文献不少于100万册(篇),中外数据库不少于10种。研究生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备,含导师遴选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与使用办法、研究生学风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