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四

您的当前位置: 三三四> 正文

综合报道:汽机学院率先试水“新工科”建设缘何立显成效?

汽机学院率先试水“新工科”建设缘何立显成效?

取消课程108门,新开课程66门

汽机学院率先试水新工科建设缘何立显成效?

从“新工科”建设话题在高校引发热议至今,尚不足4个月,汽机学院已经以行动回答了他们在“新工科”建设方面的探索:学院5个专业已取消院内开设课程108门,新开课程66门。

“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是“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课程改革因为牵涉广、撬动难历来被称为教学改革最难啃的骨头。汽机学院缘何能很快打响攻克这一难题的前哨战,让改革有了好的开端?

“课程调整的力度虽然很大,但其实也是全院教职员工的一次自发行动,是对学院与专业办学定位与目标调整的一次呼应,改革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汽机学院杜荣华院长说。

把握改革机遇

汽机学院党政班子一直在思考如何改革,因而善于把握改革机遇。

在他们看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正在倒逼高校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全面审视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教育部主导的“新工科”是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次战略机遇。

今年2月18日,“复旦共识”一面世,汽机学院党委就意识到,新工科为学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2月27日,学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对“新工科”开展讨论。第二天,学院召开全院大会,院党委书记曹瑛指出,“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新形势,把握好学院发展机遇,找准自己在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把责任感与使命感落实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中。”会议全面部署了学院5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与此同时,学院先后组织了四批次教师队伍分赴大连、杭州、湘潭、武汉等地开会学习,将“新工科”建设的最新精神、理念和行动路线带回学院。

“新工科”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那么,学生的意见是什么?

4月份,学院对本院学生及部分已经毕业的校友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581份,占全院总学生人数的74.62%。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改革持赞成态度。

调查结果对老师也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老师们意识到:原有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改革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正是汽机学院班子乐见的结果,他们意识到,全院上下都认识到了实施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推动改革的时机到了。

清晰改革思路

日前,汽机学院正式向学校提交了学院“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点的报告。“希望我们的改革试点方案能够得到校党委的认可,有了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人才培养改革才能真正见成效!”杜院长如是说。

“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资源配置、转变教学方法“三个改革举措”融入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培养阶段”,形成专业选修、校企联合、本硕衔接、创新创业“四条多性化发展路径”,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但是模式的提出并获得学院教职工认可的过程并不简单。

在这一块,汽机学院班子下足了功夫。

除了分派教师外出学习、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他们多次组织系主任与专业负责人开展研讨会,系部也开展了多次教研活动,让“对接新工科,探索新模式”获得老师们的广泛认可。又委托学校高教所组织智库专家对初步想法先后开展了三次诊断与论证。

5月2日,学院召开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推进会,杜院长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动因与路径”三个方面的宣讲。

一系列扎实的前期工作让全院教职工的认识逐步深化,思想逐步统一,大家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本分,积极主动实施“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系到汽机学院生存发展的大事。学院改革的思路也因此逐渐清晰起来。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就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这个“自由”如何给?“进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使得学生有一次校内专业选择、一次院内专业选择和一次专业模块选择的机会,部分学生还可通过直通车模式自由选择专业和自主设计专业模块。”

如何才能让“大类培养”真正落地?从课程设置入手。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必修课+无限制地选修课’的方式来提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初衷非常好,但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选修课程时具有盲目性,部分学生趋向于选择‘水课’,选修课程的自由组合让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低,教师设置选修课具有随意性,课程的目标性不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采取‘必修课+模块选修’的课程设置,模块的设置尽量考虑与学科研究优势相结合,以利于将学科研究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模块课程的设置由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师共同商讨决定,从制度上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经过深思熟虑的杜院长侃侃而谈。

共扛改革大旗

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许多选修课程将被迫取消,一些符合时代发展和培养需要的新课程必须开设。

这得有老师们的配合。否则,改革方案就是一纸空文,改革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开始,杜院长很担心,他甚至恳请学校领导,希望当有学院老师“告状”时能给他撑腰。但结果很令他欣慰,到目前为止,学院没有一位老师对改革方案表示反对,一些老师还主动献计献策,共同扛起了改革的大旗。

高被引学者蒋仁言教授建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些趋同,按照新的模式,应开设“汽车质量与供应链管理”和“汽车运维与评估”二个专业模块。学生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的反应非常热烈,觉得专业的办学档次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负责人龙春光教授在动员时说:“本次改革并不是针对哪个老师、针对哪门课程,其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为了专业更好地生存发展。”改革后,该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力度最大,取消专业类课程42门,合并新增专业类课程22门。

“由于社会分工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回过头看看被迫取消的课程,有些确实与社会需求脱节了,我们的这个课程改革真是迟做不如早做!”负责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陈书涵博士感叹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专业负责人吴康雄教授主动提出将他上了多年的《机械电子学》与《机电传动控制》合并,并融合该领域最新技术,新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课程;黄东胜老师主动提出取消已经上了多年的《工程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在他们的带动下,该专业在原有“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模块的基础上,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国家战略需求,新增“工业机器人”、“先进制造”两个专业模块;年青博士积极为新增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建言献策,并主动承担了很多新开课程的授课任务。

测控专业的刘晖老师表示:“原来总认为有些学生可能会在机械与汽车行业就业,就把机制与车辆专业的部分选修课程作为了自己专业的选修课程,以此作为测控专业的办学特色,现在专业的选修课程都重新规划了,逼迫我们重新思考这个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改革后,我们专业的办学特色反而更加鲜明了。”

“说实话,一下子取消合并新增这么多课程,心中还是有些顾虑。但按照反向设计原则,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发生变化,课程进行调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特别是我们的课程体系要符合专业认证标准才能做到与国际接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释怀了。”材料系主任华熳煜老师说。

看似很难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杜院长很感慨:“回想起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度不在于‘怎么改’,而在于全院教师在‘该不该改’上能否取得共识。”

三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