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四

您的当前位置: 三三四> 正文

机制专业综合改革中期检查报告书

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期检查

报告书

学 校 长沙理工大学

专 业 名 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负 责 人 吴 康 雄

联系电话 15907315001

Email wkxiong@189.cn

2018年10月

一专业综合改革现阶段完成基本情况概述

1.培养方案

1.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基于专业认证要求,将毕业要求作为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参照教育部2018版《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图1.1所示路径对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

undefined

图1.1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路径

本专业成立了由院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培养方案制订小组,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毕业要求与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同时,为了保证培养方案适应国家、地方与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订小组成员专门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了调研,走访了湖南路桥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交通施工企业,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铁建重工、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泰机器人公司等用人单位,广泛听取高校与企业对本科毕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初稿完成后,学院组织高校与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方案进行了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对培养方案又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了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邀请参与培养目标修订的主要企业与行业专家如表1.1所示。

表1.1参与培养目标修订的主要企业与行业专家




姓名

单位

职称/职务

参与方式

张 劲

中联重科

高级工程师、总工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现场反馈

邓习树

三一重工

高级工程师、所长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现场反馈

马 捷

湖南路桥

教授级高工、总经理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现场反馈

刘克明

金码高科

高级工程师、总经理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现场反馈

陈美良

湘计自控

高级工程师、董事长

座谈研讨

孙齐林

洛阳轴承集团

教授级高工、总经理

座谈研讨

刘鹏飞

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座谈研讨

2017版培养方案确定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立足湖南,主动适应国家、地方与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品质,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与技能,熟悉与机械领域相关的人文、伦理、法律、法规、标准及工程管理、经济决策等知识,具备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设计开发实践能力,能在机械、交通、土建、电力等行业从事机械装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等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与行业精英。

2017版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加强相近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包括知识点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全面分析和研究,确定建立若干个专业核心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均按照“必修+模块选修”的课程组合设计,且与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课程设计任务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程群的设置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合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课学时的不足。

2017版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主动适应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实施了“大一通识教育、大二工程基础、大三专业基础、大四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注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强调的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结合本专业实际,大四设置了“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四个专业模块。专业模块的课程内容设置紧密集合该领域最新技术,行业最新需求,突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灵活选取专业模块,注重了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专业与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机械类专业联合,统一规划,积极探索实施“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总体改革方案如图1.2所示。

undefined

图1.2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方案

“三三四”是指“三举措、三阶段、四路径”,其总体思路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聚焦新工科对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创新能力与适应变化能力”的核心需求,将三个举措融入三个培养阶段,形成四条个性化发展路径,面向“就业、创业、升学”等毕业生出口,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科学研究型”人才。

(1)三举措:更新教学理念。实现“通识教育与三创教育、专业教育与个性化培养、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三个融通;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科教协同、校企协同、产学协同” 三个协同育人机制;转变教学方法。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的三个转变。

(2)三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

(3)四路径:专业选修、校企联合、本硕衔接、创新创业。

“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式为:本科生进校后,“机械类”录取的学生进入“大类培养”阶段,一年级修读通识教育课程,一年级二学期参与全校性的竞争性专业分流,分流后进入机械大类的学生二年级继续修读工程基础课程,完成前两年的大类培养;二年级二学期在院内五个专业进行专业分流,三年级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生修读所在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三年级二学期,学生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在专业内选择符合自身发展路径的多元培养模块,符合准入条件的创新创业拔尖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个性化培养模块设计,四年级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学生修读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构建“自主选择、多次选择、多元选择、公开选择”的工程教育新体系。

其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了“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四个选修模块。除此之外,还设置了2个共同的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块”与“CDIO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并在全院设置一个公共的“本硕衔接”模块。

“校企联合培养”模块,通过认可联合培养班研修的课程学分(如学校已经实施的中广核、中交疏浚等类似班级),提供“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CDIO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为个性化自主设计选修模块,主要为那些自己有创新创业实践想法的学生(团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团队)通过主动联系到指导教师,并由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完成学院审批流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自主构建课程模块(可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件机电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或一个与专业有关的创业项目实施),在指导教师认可下完成学分认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本硕衔接”模块为计划在本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推免生、研究生优秀生源和一志愿报考本院研究生的本科生而设置,学院采取课程互认、课程专设等方式为“本硕衔接”学习的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本专业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生课程贯通,促进科教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师资队伍

2.1教学团队优化

两年多来,本专业引进了5名年轻博士,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长,教师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为了帮助年轻博士顺利成长,本专业为其配备了指导教师,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转换,熟悉教学过程。基本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近两年新引进教师

序号

姓名

毕业院校

指导教师

1

张 鹏

华中科技大学

李亚非

2

黄 毅

天津大学

贺尚红

3

黄 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旭宇

4

仝永刚

国防科技大学

谢 炜

5

徐晓强

西安交通大学

唐宏宾

本专业不断优化完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了由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牵头,包括课程群负责人、核心课程负责人、专业教师组成的5个专业教学团队,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如2.2所示。

表2.2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序号

团队名称

负责人

企业专家

团队成员

负责课程

1

机电一体化

吴康雄

刘克明

唐宏宾、陈耿彪、易继军、张鹏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复杂机电系统专题、嵌入式系统、精密测控系统、电液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机电微控制器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A、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模块实习(11门)

2

工程机械

贺尚红

邓习树

何志勇、黄东胜、李战慧、黄毅

机械化施工管理、复杂施工设备技术专题、工程机械构造、工程机械设计、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液压传动、工程流体力学、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模块实习(9门)

3

先进制造

李亚非

刘鹏飞

陈书涵、王志安、杨浪萍、方晓丽、李碧琼、仝永刚

数控系统与加工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专题、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智能自动化制造系统、CAD/CAM、制造工程基础、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模块实习(10门)

4

工业机器人

李旭宇

杨海东

杜荣华、贺湘宇、周振华、何建军、黄龙

机器人学导论、工业机器人结构设计、机器人传感技术、工业机器人驱动与控制、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技术、机器人技术专题、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模块实习(9门)

5

机械设计基础

吴茵


尹来容、魏吉双、彭翠芳、雷兆虹、刘桂英

机械原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A、机械设计、课程设计B、机械创新设计(6门)

本专业依托学院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专业的咨询、培训和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举办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培训,开展了“教学沙龙”、“教学观摩会”等一系列教学咨询服务活动,还邀请国内教育专家来院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对教师关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为了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本专业实行了“4321工程”,规定新引进博士必须先到实验中心工作两年,并在两年内熟悉和掌握 4 门专业相关的实验教学课程;申请1个教改课题以及发表2篇教改论文;指导学生完成2个创新实验项目;编写1本实验指导书。

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业务素质培养,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近两年选派2名青年博士到国外高校访学,跟踪学科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提高青年教师“国际化”水平。

本专业鼓励老师出去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及调研,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会、全国高校机械类课程教学研讨会等。近两年本专业教师参加新工科教学研讨会、全国性教学研讨会、调研等达到34人次。

2.2双师队伍建设

为提高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建立了教师联系行业企业的相关制度,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承担企业研发项目。年轻教师的双师建设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年轻教师双师建设情况

序号

姓名

联系单位

主要工作

1

陈书涵

中航发动机608所

企业博士后

2

唐宏宾

中铁建大桥局

承担4项企业合作项目

3

何志勇

邵东智能研究院

承担1项企业合作项目

4

尹来容

星火机械

承担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5

周振华

邵东智能研究院

承担1项企业合作项目

本专业在加强专任教师建设的基础上,为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分别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湖南路桥等国内大型企业聘请了多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了一支有足够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如表2.4所示。兼职教师主要协助承担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本专业兼职教师承担了2017届29名学生、2018届35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表2.4 兼职教师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

专业职称与职务

1

张劲

中联重科

高级工程师、总工

2

邓习树

三一重

高级工程师、所长

3

曾友良

湖南路桥

教授级高工、总工

4

曹龙

金码高科

工程师、总工

5

苏文明

高翔重工

高级工程师、董事长

6

熊谷良

星火机械

高级工程师、总工

7

李运华

湘路机械

高级工程师、总工

8

王祥军

中铁五新

高级工程师、董事长

9

陈美良

湘计自控

高级工程师、总工

10

刘鹏飞

邵阳智能研究院

工程师、总工

3.资源建设

3.1 课程改革

为了主动适应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对接新工科建设,本专业对核心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分别围绕智能制造与工艺控制、非标机电产品设计与开发、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应用设置相关课程,并配套建立了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课程建设团队,每个课程建设团队含负责人一名(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企业专家一名,骨干教师若干名,形成了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机制。如表3.1所示。

表3.1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团队情况

序号

专业核心课程群

课程群负责人

企业专家

课程群骨干教师

姓名

职称

姓名

单位

1

机电一体化

吴康雄

教授

刘克明

金码高科

唐宏宾、陈耿彪

2

工程机械

贺尚红

教授

邓习树

三一重工

何志勇、贺湘宇

3

先进制造

李亚非

副教授

刘鹏飞

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

陈书涵、张明军

4

工业机器人

李旭宇

副教授

杨海东

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

周振华、黄龙

本次改革,本专业共淘汰了2016版培养方案中的23门专业核心课程,新开了25门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团队对新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知识点梳理与结构优化,具体包括课程设置的规划路径设计、专业模块课程知识体系设置、课程间逻辑关系构建、各课程知识点梳理等工作,形成了先进制造、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等四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各专业模块的知识体系分别如图3.2所示。

undefined

3.2a 先进制造课程模块知识体系图

3.2b机电一体化课程模块知识体系图

3.2c工程机械课程模块知识体系图

3.2d工业机器人课程模块知识体系图

专业老师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改革项目建设,自本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已有八门次课程获得学校立项与结题,具体课程如下表3.2所示。

3.2 本专业课程获学校课程考核改革项目表

序号

立项时间

实施学期

课程名称

主讲老师

1

2016.3

2015-2016(2)

《机电传动与控制》

陈耿彪

2

2017.3

2016-2017(2)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陈书涵

3

2017.3

2016-2017(2)

《工程机械概论》

贺湘宇

4

2017.3

2016-2017(2)

《机电传动与控制》

陈耿彪

5

2017.9

2017-2018(1)

《CAD/CAM》

方晓丽

6

2017.9

2017-2018(1)

《机械设计》

唐昆

7

2018.3

2017-2018(2)

《机电传动与控制》

陈耿彪

8

2018.3

2017-2018(2)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陈书涵

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和自主研学为抓手,构建了“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从顶层设计入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工程科技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3示。

undefined

图3.3 “模块化、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从基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设计性实践—创新性实践逐层递进式体现在实践内容深度的递进,自主实践程度的递进,实践技能层次的递进,应用技术水平的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实践环节、不同设计方案和不同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需要,提高了实践教学效能与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层次上,从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体现在实践教学要求的递进,实践教学方法的递进,实践技能获得的递进,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学组织上,实施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式,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及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有效地开展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训练。

3.2教材优化

本专业对本科教材的选用有严格要求,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按择优的原则选用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国家规划教材;(2)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应达到50%左右;(3)若某门课程无合适的出版教材,根据需要任课教师可申请自编教材(讲义);自编教材应有意识地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相关信息;(4)师生评价效果差的教材不得再用;(5)教材的选用由课程主讲教师或课程负责人推荐,经本专业系部组织研究讨论后确定,主管院领导审核。

目前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100%为国家规划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教材选用情况良好。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教材建设,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本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材的编著。如本专业李亚非副教授主编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材,被学校2017年评为校级规划教材,现由湖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另外还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液压传动》两本教材正在编写修订中。

3.3 教学资源共享

为了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将互联网最新技术融入课程建设,形成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件、网络习题库、 试卷库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本专业以项目的方式资助慕课、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2017年度,本专业资助的3门在线开放课程都获得学校立项(见表3.3)。

表3.3 2017年度本专业新增在线开放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组主要成员

1

TRIZ理论及应用

陈耿彪

周振华、张明军、曹太山

2

液压传动

贺湘宇

贺尚红、王志安、陈耿彪、何志勇

3

机械化施工管理

何志勇

杜荣华、李战慧、曹太山、贺湘宇

其中陈耿彪老师主持的慕课《TRIZ理论及应用》提前完成建设任务,且在教学运行过程获得学生诸多好评,访问数高达228317次。

4.教学改革

4.1教学研究

本专业教师热心教育教学,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工作。立项以来,本专业老师始终围绕着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与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研究。

(1)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研究

为了对接新工科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传统的《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图》、《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现代制造技术》、《机器人导论》等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拓展。如2016年,本专业教师尹来容副教授,根据《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内容与特点,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课程进行一体化反向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并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整合优化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现有的课程体系,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重构实验教学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探索能力;然后,引入创新与工程实践大作业,结合教师工程科研项目,训练学生运用所学。通过上述的改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该教师指导的学生多次在省级学科性竞赛获奖或者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等。(上述研究成果已编入2016年第十五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7年,本专业李亚非副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考虑《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内容知识老化,学生较难理解本课程的知识点,申请了校级教改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建设,2017)。2018年,作为主编,重新修订其教材内容,并列为规划教材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采用了大量的二维码,便于学生扫码观看动画与视频,更好地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书中难点与重点内容。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一直是本专业老师教学研究的关注点。近2年本专业的《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传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机械概论》、《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017年,本专业教师周振华博士根据自己教授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章节间连贯而衔接紧密;与工程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等特点,以及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 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脱节;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等教学现状,仔细分析了教学现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差距,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能力培养和成果产出为导向,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的要求,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或与创新性研究课题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在整个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通过上述的改革研究,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研究成果已在教书育人(高教论坛)发表)。

(3)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

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是本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之一。本专业从2018年开始,从机制专业2016级开始实施CDIO试点班。该试点班以机械类学科竞赛为依托,以项目驱动方式,对选拔的学生进行精英培养,每一届不超过30人,每位指导教师最多带4个学生,采用导师制、项目式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了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本专业与深圳汇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3+1”校企联合培养。目前已从机制专业2015级学生中选派了10名学生着重于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采取企业培训与生产一线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为了对接新工科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本专业对整个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体系的系统性、前瞻性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大讨论,并申报了省级教改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修订及课程体系优化,2017)。依托本项目的研究,本专业课程体系共淘汰了23门专业核心课程,新开了25门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实施综合改革以来,本专业立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其中3项教学研究成果进入课堂。详细信息见下表4.1、表4.2。

表4.1 近两年本专业立项教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参与人

级别

1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修订及课程体系优化

唐宏宾

杜荣华 吴康雄 刘志强 陈书涵

省级

2

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机器人导论》课程改革研究

周振华

张鹏 李旭宇 陈耿彪 尹来容

校级

3

基于信息技术的《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建设

李亚非

杨浪萍 张鹏

校级

4

《机械设计》微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唐 昆

张明军,毛聪,吴茵,尹来容

校级

表4.2 近两年本专业教师发表教改论文

序号

作者

论文题目

期刊

发表时间

1

周振华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类“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5

2

周振华

案例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4

3

张明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初探

科教文汇

2017.9

4

张明军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初探

考试周刊

2017.7

5

何志勇

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索

人才资源开发

2017.4

6

杜荣华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沙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

2017.9

7

杜荣华

百强大学愿景下学院发展路径思考

长沙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

2016.9

8

何志勇

独立学院机制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

2016.8

9

尹来容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一体化反向设计与实践研究

机械设计

2016.7

4.2课堂教学改革

1)制订相关措施,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更新思想,引领教学改革。每周二下午实行考勤制度,专业系部开展教学研讨会。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研讨。2017年以系部为主开展了以“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研讨活动,对教学改革起到了卓有成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2018年又以系部为主开展了以“课堂革命年”主题的教学方法大讨论。

学院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深入教学改革。学院于2015年4月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以来,采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课堂听课及教学材料的审查等,极大地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还通过举行教学竞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提高其教学能力。

制定政策激励教学改革。学院以政策为导向,探索并实施了多项教学改革激励措施。开展教学比赛、院级教学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树立了榜样;对取得教改成果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奖励。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观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本专业2015年已经开始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了项目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改革,改革效果良好,最终以点带面,形成了示范效应。近两年又在《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传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共开展了研讨式小班教学80余理论学时,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以问题驱动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编写制作PPT、讲课等教学活动。具体情况见表4.3。

表4.3 近三年专业课程开展研讨式教学情况

序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理论学时

研讨式学时

1

机电传动与控制

陈耿彪

40

25

2

机械设计

尹来容

56

8

3

机械原理

尹来容

56

8

4

液压传动

陈耿彪

40

25

5

工程机械概论

贺湘宇

32

6

6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陈书涵

48

6

7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

杨浪萍

40

4

5.实践教学

本专业现已具备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目前,专业拥有汽车工程实验中心、汽车安全仿真、电动汽车、现代制造技术、工程机械、材料成型及控制等6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367平方米,拥有设备1700 余台套,设备总值3300余万元。同时,学校已决定以原我院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为基础,加大力度建设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创新与工程能力培养。计划投资2亿资金,目前已落实5000万元。随着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此外,学院在2015年建设了湖南省“汽车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包含了机械基础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机电控制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两个模块,2017年又建设了湖南省“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在线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这些都是是对本专业实体实验室的有效补充。在校内实验平台的基础上,本专业还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先后建设了“中联重科-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2008年)、“机械工程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013年)、“机械类专业”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6年),“智能汽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018年)、“智能制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018年)等实践创新平台和实习基地,并与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湖南路桥、金码高科、比亚迪、吉利、东风汽车等多家单位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与深圳汇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3+1人才联合培养,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培训条件。

5.1协同育人

(1)协同育人组织机构

专业在学校教务处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对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和基地建设及运行进行指导和决策支持,协调统筹校企、校院、学院与基地、学院内部各层面在基地建设和运行的方案、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咨询和决策支持工作,负责审核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规划、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指导基地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及内容建设,监督基地的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基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基地同时通过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接受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工作委员会设主任二名,一名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另一人由知名企业总经理担任,设副主任三名,一位副主任由学校任命,另二位副主任由知名企业总经理担任,负责基地的建设及日常运行与人、财、物管理。基地设置办公室和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统筹资源共享与分配,校企合作企业各安排一名专家进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秘书由基地办公室主任兼任。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管理制度、组织方法的制定,落实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包括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适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师资及内容,组织实施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向主任及指导委员会汇报建设和运行情况,以便获得指导和决策支持。

(2)协同育人制度建设及合作协议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就业者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执行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等个人素质。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企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即通过一系列的校企合作及创新创业相关的教学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创新实践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使之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其作为创新创业者的就业力。高校的优势在于丰富的人才资源,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而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校企合作可以将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进行互补,符合高校开展协同育人教育的需要,对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加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着力于建设协同育人课程教学平台、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全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特别注重引进合作企业资源,形成以合作企业为中心的资源共享机制,主要资源共享形式可归纳为:1)引进企业人力资源,充实协同育人教育师资;2)依托企业物力资源,建立实习实践基地;3)借助企业科技资源,提炼学生双创实践项目;4)引入企业文化资源,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学校统一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长沙理工大学深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暂行)》《长沙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奖学金实施办法》等有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

学院自身也加强了管理制度建设,起草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实习实践经费管理办法等、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育安全保障制度和长沙理工大学课外学分管理办法、协同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有关规定、协同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办法等质量考评制度。

同时、学院成立了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主要职能包括:贯彻落实教师教学发展的政策、法规与措施;研究教师教学发展问题;创建优良的教学文化,引领教师自主发展;开展教学培训、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教学竞赛、教学督导等工作,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此外、学院成立了院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旨在面向全院本科生,整合各类学习资源,通过开展个体辅导、团体培训、专业讲座、项目指导等形式的活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需求,解决学生学习与发展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咨询、学业过程指导、专业基本情况及就业前景咨询、学术研究、学习方法帮助、学习状态评估、职业规划等服务和支持。

5.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院和专业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于机械、汽车、交通等行业,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围绕校企合作“3+1”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平台、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全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问题,专业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为指导、企业参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广泛吸收行业主管、大中型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共同研究确定学院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重大问题,构建了“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新模式。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致力于搭建培养教师实践经验的平台,推进专职教师“双师”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服务企业和社会;形成系统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缩短学生与市场磨合的周期,全面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本专业打造为机械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主要包括:

①长沙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中心为面向全校学生的机械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含云塘校区基地、金盆岭校区基地)。中心现有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各类实践教学设备近300台套,总资产达3000万。中心每天可同时容纳200多名学生金工实习,每年可为本校2800余名学生提供22万以上实习人时数。中心2005年获得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称号,共享机械工程湖南省重点学科、工程车辆安全性设计与可靠性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资源,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20多个专业的学生及全省大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爱好者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

②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中心依托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长沙理工大学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创建于2008年,2013年获得湖南省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称号。中心在理念上,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为手段,理工、人文、社会学科相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协调发展。在体系上,通过建设开放的训练体系和创客活动服务平台,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工业认知、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产品开发、加工制作、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撑条件。在规模效益上,通过一系列的基础建设以及常态性的“创意、创新与创业”三创活动,让工程训练覆盖全校学生。在机制上,形成灵活合作的运行机制,通过学校相关院系、教师、学生、国内外企业、创客社群等的主动参与,激活中心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的学习空间。

③校院二级管理的创业服务平台。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创建于2016年5月,占地面积4800余平方,设有一间阅览室、两间会议室、三个项目洽淡室、一间团队辅导室、一间培训教室,40余间工作室,目前已有48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并入选全国高校创业50强。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建于2015年12月,以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为主体,目前有F1方程式赛车队、本田节能赛车队、“飞思卡尔”智能赛车队、智慧型电动汽车队、工业机器人团队、一团队和长沙精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入驻。

④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由邵东县人民政府与佛山广工大研究院共建,2017年1月份成立以来。坚持“多位协同、智造未来”的发展理念,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研究院以满足邵东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围绕机器人、工业4.0、3D打印、自动化装备等高科技战略产业,开展企业引进与孵化、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与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企业服务等工作。

⑤湖南连硕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湖南连硕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由上市公司海伦哲(股票代码:300201)全资子公司连硕教育投入3000万元创建,专注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中国制造。基地落户长沙市雨花经济开发区的湖南省机器人研发演示中心4楼与7楼, 依托连硕智能制造教育平台与智能制造人才服务平台,联合国内外知名机器人本体厂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生产企业、各类院校等各方资源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提供理论、仿真、装调、维保、单工作站、生产线、智慧工厂等全环节整体学习与实训服务,培养高级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基地将作为连硕教育与湖南省内外各级院校最重要的校企合作对接平台,为各类院校提供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学生实习、就业指导与推荐等综合服务,为企业定制培养各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

⑥深圳汇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汇邦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自动化智能设备及机器人专业教学实训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化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人民币,前身是2003年创办的深圳东方创新教育投资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成员包括深圳汇邦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汇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汇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东汇邦职业培训学院、深圳粤创科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广东汇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广东汇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全资或者控股公司组成。形成了教育投资、设备研发生产、企业自动化升级改造、高端职业培训、高端就业服务等完整的生态链和服务体系。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就共同研究培养方案、定课程体系、编撰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开展了大量工作。各合作企业与专业联合开发出毕业设计课题100多个,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资料,另外合作企业还与学院联合制作了多个典型案例教学视频。学院先后选派雷兆红老师、陈耿彪老师、彭琼英老师参加专题培训,为学生增设了《机械创新设计》、《创新发明理论及应用》和《大学生就创业指导》等课程。

2018年5月,学院与深圳汇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3+1”人才联合培养协议,7月,本专业15级黄双宏、朱鼎等10名同学正式去公司参加“3+1”人才联合培养,开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6年—2018年学生到企业参加学习实践、实习、就业情况见表5.1。

表5.12016年—2018年学生到企业参加学习实践、实习、就业情况统计表

校企合作实践

基地名称

承担的教学任务

学生在基地考核方式

实习学生人数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山河智能

现场实习、毕业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60


洛阳拖拉机

毕业实习、生产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64



洛阳轴承

毕业实习、生产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64

179


中信重工(洛矿)

毕业实习、生产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64

179


金码高科

毕业实习、生产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64



比亚迪

毕业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64

109

178

长沙市政工程公司

现场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60

47

39

金岭机床

毕业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19



湘计自控

毕业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19


178

邵东智能制造

技术研究院

毕业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7

湖南连硕智能制造

现场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39

深圳汇邦机器人

科技有限公司

“3+1”人才联合培养

课程及实践资料、考核成绩



10

东风汽车(襄阳)

生产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78

四川路桥

生产实习

顶岗实习

现场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



10

6.学生参与

“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一直是长沙理工大学的发展战略。学校和学院为学生提供各种科技创新平台。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对于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获得第二课堂学分,获奖者将在综合测评中获得相应加分,并作为评奖评优的参考;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专业还为学生安排校外导师,组织学生自主实验和自主实习。

经过上述一系列举措,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近3年本专业有170人次获校级以上各项奖励,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43项,其余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100余人次。

近2年本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情况见表6.1、6.2和表6.3;本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情况见表6.4、6.5和表6.6。

6.1 本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情况(2016)

序号

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级别

1

六足机器人步态规划

陈耿彪

王舒婷、黄浩铭

省级

2

FASE方程式赛车电控离合换挡系统

何志勇

邹焱、王建、张磊、岑鸿昌、李昊轩

校级

3

FSAE方程式赛车分离式三球销式万向节外壳设计优化

张明军

张磊、邹焱、赵树成、杨黎、张轩铭

校级

4

厨余垃圾处理装置

陈建兵

赵芮烽、彭囿番、杨硕、邹雨辰、朱珏霖

校级

5

基于STM32的四旋翼小型无人机的设计

周振华

甘为、张晶、陈并政、李朝帅

校级

6

六足式移动数据数据采集平台

李旭宇

魏猛、汤晗博、王晨、文培榕、叶缘

校级

6.2 本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情况(2017)

序号

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级别

1

一种教学型微型数控雕刻机研制

陈书涵

周松鑫、魏海绍,蒋旭、刘起阳,曹新雄,罗一可

校级

2

多功能虚拟超声检测仪

胡宏伟

王圣晖、张耀文、张轩铭、周颖、谭朝

校级

3

提醒驾驶员集中注意力装置研制

陈耿彪

王晨 黄帅 杨明辉

校级

4

互联网公共自行车立体存车库设计

彭翠芳

李文韬 陈嘉明 钟俊显 甘富盛 张先扬

校级

5

电动射钉枪的自动换钉机构设计

何志勇

江鹏 胡威 魏猛 田兆丰 应冰怡

校级

6.3 本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情况(2018)

序号

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级别

1

五杆行星轮系动力耦合装置

刘志强、陈建兵

李昊轩 何恒建

国家级

2

方程式赛车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可靠性设计与优化

刘鑫

王坤 田竞红 武彬 周欢 汪科

省级

3

方程式赛车底盘关键零件复合材料应用设计和测试

伍文广

冯翔 余伟 郝杰 石俊杰 刘学平

省级

4

小口径镧系玻璃镜片精密热压成型仿真与实验

唐昆,李河清

李明 张浪 陈驰 陈旭鸿 金程

省级

5

基于Marelli SRA-E型ECU对四缸高转速发动机标定和控制的研究

吴文兵

卢旺达 张犇 赵杰 沈念晨 廖毅霏

校级

6

自适应管道清理机器人

陈宇峰,李高峰

李凯 唐林海 刘学伟 吴俊岑 彭柱

校级

7

激光清洗汽车方案设计与试验研究

张明军 陈宇锋

任云浩 黎浪 宁武军 蒋逸 李新广

校级

8

电动水果采摘机械装置

刘桂英 李河清

彭凯 肖凌云 黄国勇

校级

6.4 本专业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情况(2016)

序号

竞赛名称

主办

单位

级别

获奖选手姓名

获奖

等级

1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赵 晨,杨 扬,洪广怀,范树超,付志明,

一等奖

2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李晓腾,杨 鹏,李 强,李峥嵘,刘润东

二等奖

3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罗江勇,王贤兵,崔耀升

二等奖

4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蔡卓瑫,胡 博,王 丰,胡东伟,王佳佳

二等奖

5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冯 颖,刘香苗,高文忠,龚 璐,唐江成

三等奖

6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张 航,廖唐云,刘星宇,李凯宁,刘崇沛

三等奖

7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杨黎,王舒婷,张 磊,黄帅

三等奖

8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唐涛,袁顺全,苏伟,曾沛,汪鹏

优胜奖

9

第七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吴济材,刘雪婷,肖敦辉

一等奖

10

2016“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

团省委

省级

阿迪力、胡博、谢锦、谭婧、吴洋、付德胜、王佳佳、齐琪、李丹、谭朝

湖南省金奖

11

2016“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

团省委

省级

李星帅 肖灿 夏娉 李彦思 冯颖 姚圳 吴伟鹏 罗婷 王秀武 曾璨

湖南省银奖

12

湖南省工程模型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力学学会

省级学会

李林松,洪广怀,赵晨,杨扬,付志明

优胜奖

13

湖南省工程模型设计制作大赛

湖南省力学学会

省级学会

李思雨 曾琪琛 汪鹏 李依锦 赵雨强

三等奖

6.5 本专业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情况(2017)

序号

竞赛名称

主办

单位

级别

获奖选手姓名

获奖

等级

1

2017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教育部

国家级

洪广怀,赵晨,范树超,

三等奖

2

2017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教育部

国家级

彭囿番,赵芮烽,温俊锐

三等奖

3

第七届工程模型制作大赛

湖南省力学学会

省级

李鸿博,任玛得,陈爽,王阎兴,罗旺

二等奖

4

第七届工程模型制作大赛

湖南省力学学会

省级

邓群松,郭帅邯,何乾,李京京,孙云琪

二等奖

5

第七届工程模型制作大赛

湖南省力学学会

省级

袁玉婷,黄甜,詹兆宇,张进,瞿友中

二等奖

6

第七届工程模型制作大赛

湖南省力学学会

省级

邓丽,张苗,邓宁道,洪广怀,李浅汐

三等奖

7

第七届工程模型制作大赛

湖南省力学学会

省级

廖嘉宝,邓玉岚,李骋成,张舒行,郭承委

三等奖

8

第七届工程模型制作大赛

湖南省力学学会

省级

罗增,朱于,谢聪,刘俊强,习超

三等奖

9

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温俊锐,彭囿番,赵芮烽

一等奖

10

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李凌钰,曾璨,张家俊

二等奖

11

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洪广怀,赵晨,范树超

一等奖

12

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伍硕中,周刚,钟兆彬

一等奖

13

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曾志豪,朱彦波,张傲然

二等奖

14

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杨扬,付志明,邓群松

二等奖

15

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李石磊,彭佳璟,甘为

三等奖

16

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江鹏,陈并政,田兆丰

三等奖

6.6 本专业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情况(2018)

序号

竞赛名称

主办

单位

级别

获奖选手姓名

获奖

等级

1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李昊轩,何恒健,周贞博,刘浩南

二等奖

2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李骋成,张舒行,廖嘉宝,陈嘉明

二等奖

3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杨扬,邓宁道,王帅,彭昊,黄铖

二等奖

4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彭凯,黄国勇,相世举,马驰

二等奖

5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刘川川,文柏,李少波,王金行,周铭杰

二等奖

6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冯翔,蒋雄,陈振,郑新康,钟洪亮

二等奖

7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张进,周洪冰,王玉莹

二等奖

8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杨建,张选峰,谢彪,张家俊,秦紫婷

三等奖

9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李重祥,李超颖,杨天,肖乐,易自强

三等奖

10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李鑫,李金辉,贺葳,李海波,曾佑成

三等奖

11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蒋逸,任云浩,罗子帆,宋学涛,何鸿为

三等奖

12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湖南省教育厅

省级

罗涛,申鑫,李振义,张楷源,肖杰粮

三等奖

7.教育国际化

为强化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本专业安排了两位老师去国外进修,情况见表7.1。同时密切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7.1 专业教师国外进修情况表

姓名

出国进修时间

学习内容

出国地点

易继军

2016.12-2017.12

访问学者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唐宏宾

2018.3-2019.3

访问学者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8.教学管理

学校颁布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分制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学质量评估以及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督导、网上评教、教师任课资格认定等。学校还出台了包括学籍管理规定、转专业管理办法、辅修专业与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等一整套与学分制配套的体系制度等。这些为本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学校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与要求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本专业教学过程管理与完善评价机制,出台了如下管理办法与意见:

①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充分突出课堂在教育教学中的主战场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汽机学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②为了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学院制订了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暂行办法。

③为有效提升本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制订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条例》,以规范其出题、审题、选题、过程指导、中期检查、答辩、缓/重答辩、论文评优、资料收集等环节。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学院制订了《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文档要求》。从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及毕业设计(论文)、图纸等内容规范、指导老师签字格式、文本格式规范等内容明确了具体要求与管理。

④为了更好地监控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本专业完善了课程目标达成度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闭环控制。

9.保障措施

9.1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本科教学工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成员主要由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其职责是决定“本科教学工程”的重大方针和总体规划,领导“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工作。

(2)“本科教学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的立项、实施及日常管理;负责已立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的监督检查。

(3)汽机学院为配合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实施,专门成立了包括院长、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和副主任在内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检查工作。

(4)专业负责人作为本项目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履行职责,确保了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9.2条件保障

(1)湖南省为本项目实施投入经费和学校的配套经费均已划拨到位。

(2)为配合专业综合改革,学院实施了“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配套改革,自2018年起,学校每年支持100万,连续资助三年,目前首批经费已到位。

(3)2018年,学校将本专业列为校级一流特色本科专业建设试点,每年支持60万,连续资助3年,目前首批经费已到位。

9.3政策支持

(1)学校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建立校、省、国家三级项目建设体系,制订建设规划,实行分级、分期规划和建设。

(2)学校在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建设项目上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负责项目建设规划的制订、建设与实施。

(3)学校对获准“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按照学校的绩效管理办法予以补助,并在评先评优、职务评聘、晋升晋级等方面予以认可。

二.“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阶段性成果

1.专业综合改革特色及创新点

(1)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其拓宽到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机械类专业,推动了“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共淘汰了23门专业核心课程,新开了25门专业核心课程,并针对各个模块课程群进行了知识点梳理与课程重构,形成了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机械设计基础等五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2、专业综合改革现阶段成果

(1)为了对接新工科,通过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了学院“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2017年,该改革方案通过学校立项,并在2017年10月份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得到了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等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2)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建设了CDIO实验班及与深圳汇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3+1”校企合作办学。

(3)构建了一套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了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机械设计基础等五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了3门在线开放课程,完成主编规划教材1部。

(4)推动了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机械设计基础等五个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知识点梳理与课程重构。对课程群的知识点定位、需求;课程群的知识体系、逻辑关系及对应的课程;课程群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群中部分知识点重复性;每门课程的各个知识点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各个知识点学时安排及教学环节设计;实验教学环节等诸多重点内容进行了重点、详细地梳理与重构。各课程群知识点梳理与课程重构结果已形成阶段成果,并在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形成示范与应用。

(5)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新引进年青博士5名,形成了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先进制造、工业机器人、机械设计基础等五个教学团队。

(6)积极推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近两年立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在7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了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改革,在13门专业课程中实施了课程考试内容和考核方法改革。

(7)构建了一套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8)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方案。

3、专业综合改革现阶段成效分析

通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实践,进一步优化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宽了本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根据现阶段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反馈,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都表现优异。如2018届毕业生陈来凤,由于在就业单位表现优秀,该单位在2018年9月份来校招聘时,把她作为优秀毕业生的典型在本单位宣传册上进行宣传。另外参加深圳汇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3+1”校企合作办学的2015级机制专业的同学们纷纷向本专业教师反映,收获很大,学习了许多工程实践知识,生活变得很充实,也很有规律。又如本专业“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在2017年10月份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得到了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南京大学教务处长邵进等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三.“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本专业正开展CDIO教学改革试验,但项目经费难以支撑。

(2)本专业拟严格学生毕业出口管理,但会降低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矛盾难以调和。

(3)本专业在课程群知识点梳理与课程重构过程中,拟开设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但目前专业实验室硬件条件难以满足要求。

四.下一步改革工作开展思路

(1)进一步细化落实并实施“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2)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探索有效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融合的激励政策及机制,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将互联网最新技术融入课程建设,丰富网络教学平台资源。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青年博士引进力度,未来两年再力争引进6—8名年青博士,选派2—3名年青博士出国访学或到国内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1-2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4)加大CDIO试点班规模计划,实施基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理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5)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的改革,增加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覆盖面,推动课堂革命。

(6)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7)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交流和双语教学,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设2门双语课程。

(8)加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和申报。

(9)总结专业综合改革成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方案和配套的专业建设参考规范,供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参考。

三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