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寻常的食盐,在孩子们手中“调”出了瓶中的“彩虹”!7月18日,在张家界市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走马坪村村支部,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讲台上呈现的一片流动的“彩虹”,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小小科学家”乡村振兴科普教育团队用一包食盐,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科学之旅。
“哇!盐水也能这么神奇!”一个小女孩惊叹道。课堂上,团队成员贺宇昊展示的“彩虹瓶”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盐水密度彩虹小瓶”试验可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密度这一物理概念。在强调了安全操作要点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志愿者指导下动手实践:配制不同浓度的食盐水、加入色素,再用滴管小心翼翼地将彩色的溶液依次注入瓶中。不一会儿,凝聚着孩子们心思的“彩虹瓶”纷纷亮相,瓶中呈现出的三色、四色清晰分层,宛如凝固的彩虹。
当孩子们惊讶于分层“彩虹”这一奇妙现象,贺宇昊揭开了谜底:“这‘彩虹’的秘密就在于溶液密度的巧妙分层。”他解释道,加入食盐后,水的密度发生了变化,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就造成了密度差异。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大的溶液下沉,密度小的则上浮,形成的密度梯度让加入的色素如同搭乘“阶梯”,最终定格出美丽的层次。“这就是密度带来的科学之美!”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期待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贺宇昊道出了团队的初心。作为共青团湖南省委等部门指导的“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项目团队,此次“小小科学家”团队在走马坪村精心准备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十余门科普课程。在科普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这些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正以实际行动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科技人才培育的源头活水。
(文/贺宇昊 宁显洋 胡靓 图/曹丝语 宋映梅 一审/孙铠洋 二审/叶正芳 三审/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