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MORE+

新闻资讯

MORE+
◇ 当前位置:首 页 > 正文 >

思政热点

2022年湖南省高校新进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班第五组讨论总结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7日 12:36  来源:

翟真杰:作为一名新进教师,首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培训,受益匪浅,大咖们的讲授用心用情,感受如下:一是吸引力。每一位教授的授课精彩纷呈,将高大上的理论以通俗懂的方式进行教学,吸“睛”,让大家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二是亲和力。教授们幽默风趣的讲座让课堂充满欢笑,贴近生活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具有亲和力。三是感染力。教授们以鲜活的案例和渊博的知识及精湛的理论阐述强烈地感染了我。日后的教学中可将教授们的授课知识点和授课方式融入思政课堂,让课堂生动起来。现在面对00后的大学生,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思政课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高效教学。可借助智慧课堂、微课堂等平台等,通过手机实现师生在线实时互动交流和全程大数据记录评价分析,从而使手机变教具,激发课堂的能动力。

郑品芳:这次培训的授课老师水平都很高,收获很大。就“怎样上好思政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第一,思想有高度,道理才讲得准。要不忘初心跟党走,心系国之大者,才能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政治信念,坚持政治原则。第二,知识有深度,道理才讲得深。如果老师知识浅薄,学生就只能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守住讲台“责任田”就要求老师深耕自己的领域、专业或特长。第三,授课有力度,道理才讲得透。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需要具备一定感染力、冲击力、说服力和解释力。第四,思维有广度,道理才讲得活。思政课是一门接地气的课,思政课老师更加要博学和拓新。要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价值观的传授相结合,才能把原本生硬的基本原理课讲得深入浅出,能把原本宏大的思想理论课讲得有滋有味。第五,育人有温度,道理才讲得好。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在课余时间能思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缺,上课时间能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是我毕生的追求,与老师们共勉。

张鑫:听完本次报告受益颇深,受老师报告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产生了一些思考。首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之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统筹推进大中小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最后,加强校地联系增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功的关键还是思政教师,要求我们做“六要”教师,做经师更做人师。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遴选机制。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实施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机制。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最后是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奖惩、晋职、晋升等规范管理,形成有利于优秀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的公平竞争的良好机制。

最后由衷感谢本次培训的主办方和承办方,以后我将继续努力,不负期望!

莫非:结合这几天的学习,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如下思考。一是立足现实、注重思想深度。能引起深思、触动灵魂的对话肯定是有思想深度的对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目的。必须能“说服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透彻理解思想内涵、将生涩难懂的思想理论内化为贴合教育对象思想实际和接受程度的思想理论,以合适的方式将教科书式的知识以鲜活的、有生命的思想呈现在教育对象面前、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刻的思想性。

二是博采众长、拓展思想广度。如同生命力顽强的大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深厚的根基、还必须有四通八达的根系和繁茂的枝叶。吸收各种有益的思想、博采众长。拓展思想的广度。由于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使其接受教育者传达的思想、知识和观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既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开阔自己的思想视域,拓宽思想范围,不断吐故纳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三是以情感人、展现思想温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达到育人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冷冰冰的纯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充满思想魅力的有温度的课程,它的温度是通过教育者的热情展现出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生存、心理等现状,以真诚的感情通过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

方圆:在这次培训中,谭吉华老师提到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相关思考。这也正是我近年正在研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位,强调思政课教学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政课,在教学中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到实处?检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收入2012年11月到2022年5月的著作共399篇。在这些著作中,关于“魂”的论述就有62篇;占6.4%。其中,关于“中国精神”的论述15处;“民族精神”的论述34处;“时代精神”的论述17处;“信仰”的论述113处;信念的论述298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魂”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和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政课,铸什么魂、如何铸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部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主体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魂”的赓续和发扬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魂”的经典论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魂”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魂,“时代精神”是国魂。同时,魂也是一种信仰和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这是党魂。把习近平关于“魂”的论述融入“纲要”课教学,就是铸民族魂、国魂和党魂以育人,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这是我最近对“铸魂育人”问题进行的一些思考。

袁静:今年湖南省高校新进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已开展过半,本人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感觉收获满满。现将本人的所思所想小结一下: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通过培训我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就必须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铸魂育人,任重道远。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莉:本次培训使我受益良多,也让我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英语考试有听力测试,这是因为英语是门语言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采取这种方式考试是符合这门学科特点的。思想政治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当前这门学科主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时,其评价方式往往较为单一,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主要以学生成绩作为依据,造成对学生的片面评价;当前这种评价明显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具有客观性,难以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这种评价模式没有体现出这门学科的特点。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要摒弃以学生成绩为评价依据的评价模式,坚持注重学生发展的原则,注重教学过程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日常表现,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还应当重视外化于行,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作用。

陈祖名:通过三位专家的教学讲授,获益匪浅,陈万球教授强调思政教师应该教研一体,以教促研,发现研究问题,用研究来解决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传授了一些著名学者在各自领域里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不同研究视域,重要的是做科研,写论文要成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必备的能力;张明海教授则在课堂上强调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应该体现在学生反馈中,教师应该融会贯通,准确解释传达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系好学生在未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粒扣子;谭吉华教授介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有同异,但是要相互接力,成为一体化的教育,在学生每一个阶段都做好思政教育,确保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代代相传。

李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通过这几天的交流学习,使我更加感受到一堂好的课程需要老师的大量心血准备和展现。一位好的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正如柳礼泉教授所说的: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一堂好的思政课则是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要做到政治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思维上有新度、内容上有广度和课堂上有温度,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日后的工作中,更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终身学习,在教学和科研中收获正能量!

陈玮:8月24日上午,张明海院长在给我们做培训的时候提到:为什么我们用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会出现留学深造一去不复返的现象?以下是我的几点浅显思考。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思政课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努力做一个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六要”思政教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达到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目的,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做好大学生青春赛道上的引路人。

黎海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八个相统一”思想,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突破点。应积极探索“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将“大国工匠、最美驻村书记、道德模范、杰出校友、法律专家“请进来”。结合授课专题,开展理想与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普法、职业道德、党史教育等主题讲座,通过现身说法,传递人生感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带领大学生“走出去”进行“沉浸式”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走进企业、走进法院、走进乡村、走进红色基地,让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升内在修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过渡。

张韬:本次培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被几位教授先后强调的“研学一体”的理念——“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这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中发现科研的火花,再将这思想的火花转化为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对于刚进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我深受启发,我也会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之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点则是对于陈万球教授对于科研的热忱与勤勉,在平常可以背诵诸多马恩著作,所以才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成为著作等身的优秀学者。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也是我在日后科研工作中所要努力学习的。

伍婵:作为一名新进思政教师,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培训。 第一次参加思政课教师培训,收获很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最终是使大学生在政治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夯实学生思想基础的主阵地,思政课绝对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思政课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必须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善用“大思政课”,要锚定育人“大”目标,建好思政课堂,着力培养胸怀“国之大者”,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推动时空“大”延展,创新教学形式。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彰显“大思政课”的实践品格,把传统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红色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所在地等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增强课堂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智慧课堂,提升教学的浸润性、实效性。

作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讲授,还可以通过仪式教育体悟、创设情境体悟、社会实践体、组织研讨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培养出能担当起大任的时代新人。

潘钰:作为一名新进思政课教师,我很荣幸参加此次湖南省高校新进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班。经过这两天的培训,我感受颇深,这次培训,对于我们毫无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而言十分重要,这关乎着我们能否顺利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我们的讲课水平。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柳礼泉教授给我们讲的研教一体——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理性自觉与实践路径,柳教授提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并且强调教学是立业,科研是强基,要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可以说是深入浅出,字字珠玑。

新时代我们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更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接触和学习不断更新理论,不断磨炼和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走在前面,从而有能力去培养学生。因此,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努力成为教学、科研两手硬的全能型教师,以科研支撑教学,努力当好一名思政课教师。

陈飞:通过本次新进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参与了众多优秀思政教师的课程深有感悟。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要坚持学在前、做在前,正如柳礼泉教授课程中所讲“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要做到立业与强击、相济与互促、相克与相生、相融与相长”。积极参加培训聆听优秀思政教师报告,广泛阅读关于解读全会精神的理论文章,并将全会精神融入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聆听了冯刚教授课程“从百年党史丰富底蕴领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现领悟学习“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作为一名新进思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前辈请教,多向名师看齐,努力把思政课上成让学生真心喜爱,真身受益的课程,有利于我们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秦垚: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迫在眉睫。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思政课教师应当对当下学情进行研判,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学生的新的特点,乃至更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

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如在岳阳,可以结合“骆驼精神”“英模张超”等先进事迹。

三是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要切实做到“三全育人”,不落一人。当前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由于教学资源、场地等限制,只能在学生中择优开展,这大大削弱了全员育人成效。

总之,作为新进思政课教师,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唯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深入研究,夯实基础,才能站住、站稳、站好讲台。

谭子昕:于8月24日上午,张明海教授为本次培训的同仁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其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全过程》。讲座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思政课堂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部分:“融入现实的必要”。

在担任思政教师的这一年以来,在授课过程中曾有多次提到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尽管在课后,对于这十二个词语,许多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却留下了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涯期间,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之于道,这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造成的,而通过张教授这一部分的讲授,我受益颇深。从伟大导师马克思的“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出发,再结合当今党和国家的各项举措,由此延伸到社会整体的风气氛围,其实点点滴滴都蕴含着其现实意义。

最后,特别感谢相关部门与各位前辈大佬能够给予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也有幸遇到各位优秀的同仁营造了一个勤思好学的环境,能够让我在思政教师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王益兰: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开拓新境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四个相统一”。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好老师”“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同时,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罗健明:感谢学校领导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做为新教师,通过培训,自己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知识一下子变得丰满起来,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受到了熏陶,其中各位培训主讲教授的不同内容让自己享受到一次课程思政方面的饕餮盛宴,收获颇丰,受益匪浅。给我印象较深的有:

一是柳礼泉教授主讲的《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理想自觉与实践路径》让自己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更直观的认识。柳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观点:立业与强基、相济与互促、相克与相生、相融与相长等。宏观角度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做好思政课程的路径。

二是张明海教授作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讲座,实践性强,可迁移性强,通过真实案例,运用已有验证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自然地、润物无声地设计好思政课程、讲好思政课程,指导性特别强,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新教师来说,可称是及时雨般的学习素材,模仿版本。

最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把我今天所学所想,融入到我的实际教学中,勤于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扈兵:教师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事业之基、强校之本。在大学所有的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作为这一主体,教师一方面要加大对课程本身的研究力度,同时应当认真研究教学自身的规律,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除具备相应的科研基础和学理支撑外,更使教学自身在科学轨道上实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大力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蕴含的科研基础,使得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


附:成员列表

翟真杰  郑品芳                  

   陈祖名          黎海峰      

               谭子昕  王益兰  

罗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