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MORE+

新闻资讯

MORE+
◇ 当前位置:首 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

学习园地

钱云光、张凤寒: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研究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6日 11:26  来源:

2017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精准化随之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点。2018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大数据自身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大数据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发展,对了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的新变化

1.工作对象全样化。精准的第一要务在于全面了解。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采集、挖掘和分析总体数据。总体数据指工作对象全样化数据,即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捕捉学生思想行为各方面的数据资源,从空间上扩展到理想信念、安全、健康、诚信、职业发展、终身学习、人格、价值观等社会活动数据,从时间上延伸到课上课下、学前学后、校内校外等时间场域,形成关于工作对象全样本、全面性的数据观测及全过程、全方位的数据洞见。

2.教育引导个性化。2019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利用大数据的觉察、捕捉、集聚、存储等功能,了解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把握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节奏,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和特有优势,因材施教、因需制宜,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提供多重发展模式,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根据学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呈现方式可视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方式的可视化是由数据可视化带来的。数据可视化指面对繁多无序的数据,为厘清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达到简要直观易理解的目的,将数据通过各类图形如图表、动图等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揭示数据各要素间的相关关系。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思考方式、行为逻辑、交往关系、娱乐倾向及消费习惯等都会变成数据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数据的可视化使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对数据更清晰明了,分析数据更快捷方便,使用数据更得心应手。

4.工作研究可量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虽注重量化研究,但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只做到了量化研究之,未做到量化研究之。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平台通过搜集、挖掘、整合、分析大数据,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成一串串数据,大数据成了学生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思想和行为的镜面反映。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各类数据,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手段进行精准调整和整体布局。

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面临的问题

1.平台建设相对不完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发展面临平台建设相对不完善的问题。其一,平台建设缺乏用户思维。在大数据教育平台建设过程中,个别平台仅考虑技术逻辑,致使平台界面复杂,操作困难,未充分考虑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的使用习惯、思政工作目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其二,平台建设标准不一。当前,各类育人平台应运而生,然而,各平台技术逻辑不同,采集到的数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平台数据之间存在壁垒,分裂、庞大、离散的数据增加了精准化工作难度。其三,平台建设缺乏迭代思维。平台的搭建只是工作的开始,后期平台的不断优化、升级、维护、迭代依旧是工作的重点。现实情况下,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工作平台不断迭代,但由于资金技术的有限性,平台建设发展缓慢。其四,平台安全性系数不高。一般而言,平台建设多关注平台功能,忽略平台安全性建设,平台容易遭受外部侵害,出现数据泄露等问题。

2.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发展的队伍建设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数据素养相对不足。当前,在利用大数据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存在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掌握不足,数据操控能力弱,数据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致使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管理与服务等发展受限。另一方面,未形成育人共同体。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发挥集体力量,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以共同体的形式发展,而在实践中,高校思政工作者由于利益不一、价值理念不同、行动各异,存在散而不联、混而不融、割而不连的状况,导致精准化工作发展缓慢。

3.工作理念存在偏差。一方面,精准化工作中出现伦理失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过程中,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结果的多样性,在使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对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利益产生侵害,产生伦理失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中的伦理失范主要包括过多技术设备使用影响师生身体健康的伦理失范、任意提取学生数据影响学生隐私的伦理示范、远离真实场景忽略学生真实需求的伦理失范等。另一方面,精准化工作中过度依赖数据。个别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教育、管理、服务中出现了唯数据论的倾向。人的思想行为可以被数据记录,但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情感、信念等深层次非理性因素却很难被数据完整揭露,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行为可能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以数据作为预判学生行为轨迹的唯一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4.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大数据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大数据使用制度的不健全造成数据的滥用、误用和乱用,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则造成数据分散、利用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安全检测预警机制不健全。对数据的保护和防护能力较弱,没有很好地建立大数据网络安全感知体系,不能迅速处理网络安全隐患,数据极易遭受外部侵入,造成学生数据泄露。

三、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的提升路径

1.建立管学研服大数据一体化教育平台。平台以数据化的形式自动记录人的思想行为痕迹,通过存储、运算、分析等功用,将静态数据盘活,释放出其特有价值。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发展的利器,就是要建立管学研服大数据一体化教育平台。其一,平台要强化用户思维。要面向高校思政工作者使用习惯、大学生实际需求等,根据大学生知识维度和价值选择不同,实现对学生个体、群体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实现教育工作资源的智慧匹配。其二,平台建设离不开数据共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主体,要想提高精准化效率,避免重复工作,平台建设中应创设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环境,设立统一标准和规范,规范数据采集路径,实现学生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数据使用的便捷性。其三,平台建设要树立安全发展观。平台要根据时代发展、技术发展、教育内容变化和教育目标转变等,优化平台设置,丰富平台功能,加强平台安全监管,设置平台安全红线,促使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迭代升级。

2.培养高校思政工作者大数据素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如何正确把握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其大数据素养,对于其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传道授业解惑重要任务、承担心系学生服务学生关键任务至关重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大数据素养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树立科学的培训体系。采取在线课程、专家报告、线下讲授等培训形式,选取高质量素材、经典实践案例等为培训内容,以整体发展要求和个性化需求定制培训方案,进行可持续、长期性、追踪性的培训指导工作,实现高校思政工作者数据基础知识、数据应用能力、数据转化能力、数据伦理素养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育人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形式打造数据素养教学队伍,创设数据素养实践环境,鼓励教师多走出去交流学习,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共同体中的个体成员要谦虚学习,积极共享数据资源,以共同体的凝聚力推动精准育人。

3.推动工作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保持生机活力的秘密武器。理念创新即坚持精心教育、精细管理、精致服务和精准评价。其一,坚持精心教育。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成才特色,用适宜的内容、适配的方法、适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用心、细心、尽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材施教。其二,坚持精细管理。精细管理以为出发点,以为落脚点,要深度挖掘各类数据,分析处理海量数据信息,探索发现数据发展趋势,促进学生管理精细化变革,以此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品质。其三,坚持精致服务。要在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导向下,利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交互、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探索学生个性和特点,以适当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法,使高校思政工作者致力、致身、致细,对学生开展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其四,坚持精准评价。在传统评价方式中,对学生的评价信息收集渠道比较单一,评价指标不尽合理,评价结果趋于片面。大数据时代,要聚焦学生周围一切数据,关注学生产生的结构数据、半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重视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诊断,做出全面、精确的评价。

4.促进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其一,完善大数据使用管理制度。制定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应用程序,严格规范数据应用情境,公开数据使用情况,明文禁止数据滥用,搭建数据要素流通渠道。其二,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建立起安全、合法、高效的良性保障机制。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前提下,构建技术安全保障机制、完善伦理保障机制、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提高数据忧患意识、确保数据安全,建立起安全、合法、高效的良性保障机制。其三,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将大数据与传统思政工作方式相结合,构建评价指标和模型算法,对高校思政工作精准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形成反馈结果,在反馈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精准化发展的规划,建立起良性循环反馈机制。

  【作者:钱云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研究员;张凤寒,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