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书记信箱:cslgsjxx@csust.edu.cn
  • 校长信箱:cslgxzxx@csust.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学工在线>>正文

绿荫背后的秘密:能动学子实测揭秘街道“天然空调”效应

2025年07月22日 18:14 来源: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为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动城市街道空间的生态化优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于7月15日-21日赴长沙市天心区桂花坪街道开展“街道绿化布局优化”实践项目。项目选址于宜春路、刘家冲路与雀园路交叉路南端区域,围绕热舒适度提升与污染物稀释效应,深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与环境监测。

本次实践聚焦于不同绿化布局对城市微气候与人居环境的调节作用。团队通过实地测量与数据分析,探索街道绿化对人体热舒适度、PM2.5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同时结合现场车流量估测,研究交通排放与绿化缓释能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城市绿地在改善街道空气质量与热环境中的潜在价值。



为确保数据的科学性与代表性,团队采用“移动测量+固定点监测”结合的方式,利用黑球温度计、太阳辐射仪、温湿度计等设备,在不同时段对不同绿化类型街道开展同步测量。通过对比两种绿化模式(两侧种树 vs. 两侧+中央隔离带种树)在8:00-19:00进行实测,深入分析了街道不同绿化形态对温湿度的影响。


团队成员于宜春路开展移动式数据采集监测热环境与污染物变化


在污染物检测方面,团队借助手持式传感器设备,重点测量了PM2.5与CO₂浓度变化,结合路段车流密度进行初步拟合。对多条街道的污染物浓度进行移动式与定点式结合测量,形成横向对比与纵向趋势分析。团队还同步开展交通流量估测,通过录像与定点人工计数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不同时间段内道路使用强度。研究结果显示,绿化带作为天然屏障,不仅提升了空气质量,也对居民生活空间的视觉与心理舒适度产生积极影响。


团队在记录街道绿化结构及通行车辆数量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协同作业,克服了天气炎热、设备繁重等困难,严格按照数据采集标准完成了实地测量任务。此次实践不仅为片区绿化布局的精准优化升级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也使学生深化了对城市微气候调控技术与热舒适理论的理解,提升了问题发现、实地操作与跨学科分析能力,践行了“以学促研、以研促行”。师生团队用脚步丈量城市,用数据剖析环境,展现了高校服务地方、推动绿色发展的担当,激励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融入城市更新,为建设更宜居、低碳、韧性的绿色城市贡献力量。

(文/图/曹启霖 一审/李觅 二审/张晓烽 三审/王明彦

上一条:探索古建保护新路径,建筑学院文脉承行者实践团赴浏阳文庙开展社会实践 下一条:法学院举行2025年暑期留校安全教育大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