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书记信箱:cslgsjxx@csust.edu.cn
  • 校长信箱:cslgxzxx@csust.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学工在线>>正文

“显微镜”下的乡村课堂,物电学子让科学“触手可及”

2025年07月23日 15:34 来源: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如何把蚂蚁变成大老虎?”7月15 日,关庙镇社区教室里的一声提问,让五十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小小科学家”科普志愿队代表汪嘉乐正用积木重现435年前詹森父子透过两片叠起玻璃发现跳蚤腿竟变得像树枝般粗壮,从而发明第一台显微镜的故事。



电子屏上,盐粒的棱角如水晶山峰,虾尾的纹路似远古壁画,“现在的显微镜能把他们放大到十亿倍呢!”汪嘉乐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惊叹声便漫了开来,那雀跃声里对微观宇宙的初见好奇。随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拆开显微镜材料包,在志愿者指导下动手组装,7 毫米螺丝咬住方柱,绿色泡棉裹着凸透镜变身目镜,“玻璃镜片易碎!”一位小朋友边提醒他的妹妹边举着螺丝刀,小心翼翼地将反光镜卡入底座,镜面朝向特意对准教室里的灯光。第一个凑上目镜的女孩却看不到任何图像,显得十分着急。志愿者立刻调整通光孔位置,放置好玻片标本,并仔细调节焦距……当清晰的放大图像终于呈现时,女孩兴奋地喊出:“我看见了!”成功的喜悦感染了整个课堂。

下课铃响起时,孩子们迟迟不肯回家,有人盯着目镜不愿挪动,有人捧着标本盒不肯撒手,志愿者笑着把多余的玻片标本分到孩子们手中:“等你们学好知识,十亿倍的显微镜在等着你们去探索。”孩子们才收获满满的陆续离开,蝉鸣声里那些被点亮的科学梦正在悄悄发芽。

                           

   

这堂看得见摸得着的显微镜实验课,是由志愿者们精心选用牛皮纸筒、凸透镜片、简易调焦旋钮等安全、低成本材料,并打磨处理。正是这些亲手制作的教具,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直观可感,为乡村孩子打开了观察微观世界的第一扇窗。

(文、图/汪嘉乐 金淼 肖杨   一审/孟欣欣 二审/叶正芳 三审/张国强)

下一条:探索古建保护新路径,建筑学院文脉承行者实践团赴浏阳文庙开展社会实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