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母校
作者:陶红润
有亲人的地方才叫家,不然只能被称为房子。有故事和成长的地方才叫母校,不然大概也就是几座山和几个湖而已。
读大学三年第一次提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的母校,想着不久之后就真的成了记忆里的几栋楼,不免有一点点伤感。也正是时间让我更宽容的去看这所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普通高校。
初进学校的时候狂傲不羁,不懂得去欣赏云影湖的波光粼粼,也不在乎光明顶下安然静谧的夜。总是觉得自己不应该属于这里,到大学已经过了一大半才知道能让自己成长的是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我最喜欢的是长理夜晚柔和的灯光,给黑夜添了许多温暖。多少个悲伤低落的夜在大街上晃荡着过,多少快乐欣喜和朋友在年轮广场分享,多少年轻躁动的心在文化广场实现着音乐和赛车的梦想,多少认真严谨刻苦的师兄弟在实验室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多少青春迷茫在寝室三尺床板上分享。母校都是不计回报的给了无数热血青年成长的平台。
第一次在灯光照耀下主持盛大的十月诗会,第一次和队友齐心协力参加理工杯羽毛球赛,第一次因为青春创业大赛而通宵未眠,第一次感受职场的礼仪,第一次高数满分,第一次上台独唱自己最爱的歌曲,第一次自己动手注塑成型。很快这个宽容的平台给了我第二次第三次,让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姑娘学会了去体谅去原谅去思考。虽然是一个理工科的大学,人文情怀却也足以让我感动。
除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也在这里找到了真的会让我忘记时间的事情:三年以来坚持的公益活动。大一就加入了学校最大的公益组织:爱心中转站。我作为公益理念的践行者,去感受和领悟着人生的真谛。大二我作为一个公益活动的组织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更懂得如何去吸引更多人去帮助弱势群体。大三,依旧自豪为爱站人。希望自己的微笑能让别人看见,也希望能让更多人把笑容挂在脸上。
我更多的身份应该是一个学生,学校的老师以身作则的教育远比课堂上的知识来的深刻。我的辅导员,是我一直很敬佩的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都是没得说,更重要的是她一直站在我们的角度来体谅我们。我的实验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理解原理。不顾自己不方便行动的腿脚一直耐心细致的和我们解释,直到最后一班校车匆匆而过。我的制图老师,还会在我考试之后和我分析:这些为什么会错,是不是平常有不懂的地方。即使我接受理论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差,可我的班主任还是不厌其烦的教我。还有很多很多可爱的老师,一年一年的坚守在岗位上言传身教。即使我们从来没有单独的交谈过,可我依旧能够感受到老师殷切眼神下的关爱。就让我代表我们这些笨拙的学生说一句:老师辛苦了。
可能这个世界上还会有很多比我们更豪华更美丽的学校,但长理承载了我们的故事和成长,这就变成独一无二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