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理工岁月 > 正文

再回校园,母校记忆

2016-06-07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亲身经历了母校50周年盛典,从2006年以后,桂花香便成为我记忆中母校的专属味道。它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无论身处何地,香气袭来,就不由的想起母校。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十年又过去了,母校即将迎来六十华诞。

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初收到长理录取通知书时的兴奋不已;第一天到学校报到,那种在偌大的校园里找不着北的茫然,回味起来依然纯真温暖。现在,校园的一切在我脑海里烙下深深的痕迹,而我也在校园中留下许多青春的脚印。毕业后回去看过,一切还是那么亲切,仿佛都还如昨日。过去的十年,母校记录了我们的青春,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还记得“巴士底狱”、“航空母舰”吗?它们都还在,宿舍里往日的欢声笑语仍然不绝于耳,曾经条件艰苦,如今荒废了等待翻新。还记老校区的两个图书馆吗?似乎里面的位置永远不够,大清早过去占位子的学子们依然早早的堵在图书馆门前。还记得体育馆旁边那个田径场吗?我们在那里倾洒过欢笑和汗水,现在站立在操场中央,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回忆就是这样,像漫山遍野在微风中轻舞的丁香,圣洁中流露着哀伤,摇曳略显静谧。关于母校的记忆里,有许多可以触动心灵的,而又难以言喻的感觉,就好比初恋,简单而神圣。

回想在母校求学的日子,是充实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在美好的大学时代,我收获了纯真的友情,结识的朋友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当再次相聚依然是无所不谈,从不曾陌生过。在我们彷徨无助的时候,有彼此的安慰和鼓励,能在短时间内摆脱低点情绪。对于会计学专业,可能也是由于兴趣所致,上学时比较喜欢钻研,注重培养专业素养。工作几年后,发现在繁杂琐事之余,想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提升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开始慢慢变成一种奢求。身在校园的你,也许感觉不出母校的恩惠,可一旦进入了社会,你会发现,大学的点滴是如此的动人。可惜,我们都回不去了,因为岁月不会同情任何人的讨饶。珍惜现在,再回首时,方能体味逝去的美好。

从上大学到现在,十年多的时间里,使我终生难忘的莫过于教育我、培养我的恩师们。可以用来赞美老师的成语、诗句很多很多,但真正用到陈均杰老师身上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本来已经退休又被返聘回来的他,担任学校重要职务的同时兼任我们班主任,尽最大努力在岗位上继续为我们一批批学生服务,无私的奉献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本科毕业那年,陈老师身体不是很好,当时还住院治疗了,出院后放心不下我们毕业班的学生们,就挨个给班上同学打电话,仔细询问大家就业情况,看看是否有实际困难。他的这种关心更表现在平时,经常通过开班会,或找班干部聊天等方式,了解班级人员情况,帮助大家解决遇到的难题。毕业之后,陈老师也一直很关注我,经常问起我工作情况,指导我、鼓励我。真的很感激母校!时常想,在步入社会前的关键阶段,能在母校有缘遇到这样的老师,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追求成功!”我的导师冯丽霞老师一直身体力行的这句话,已经不知不觉的成了自己的信条。读研期间,冯老师在学术研究上对我要求很严,从不允许我有丝毫的马虎,正是这样的培养和磨练,使我在工作岗位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无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她都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我遇到困惑、迷茫的时候,冯老师总能在关键处点醒我,为我考虑所想不到的。恩师给予我的教诲,学生必将永远铭记于心。

纵有万千话语,也诉不尽对母校的怀念、对老师的感激,现在母校一个甲子的生日就要到了,对我们每一个学子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前段时间和同学在说应该送什么礼物呢?其实我们明白送给您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的成人成才。愿您能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永远耀眼夺目!

作者:张云云,2012届毕业生,绥化供电公司会计

附件:

上一条:忆云塘 下一条:我和我的大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