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理工岁月 > 正文

我和我的大学

2016-06-06 

长沙理工大学办学60周年,渊源历史我就不必考究,重在因了这个缘起,让我回望湘江边我的大学带给我的所有,它注定是我一生中永远留存的重要一页。我爱您,我的大学!

18岁那年的秋天,暑热还未完全褪去,还略显单薄的我第一次走出家乡。我二哥受老父之命坐着火车护送报到,在金盆岭(赤岭路9号)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大礼堂一条龙办完手续后,哥和他一朋友帮我安顿好床铺就打道回府了,他把身上的钱倾其所有都给了我,只带了回家路费。我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泪眼模糊,莫名的伤心。尽管年纪也不小了,但毕竟还是一个未涉世的孩子。未知前路的本能恐惧还是有的。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第一关是适应长沙的湿热气候,军训一个月,操场上的红土最难忘,满鞋满身都是。操练时号子喊得是震天响,正步走时有个女同学总是同脚同手,教官就辅导单练。礼堂汇报演出时安排一个领队,声音悦耳洪亮,我不由自主探身循声望去,原来是我的一个女老乡同学,她个子不高但中气特足。后来只要是老乡聚会或者同学生日,我总以能聆听到她的歌声为念想。述说着已经过去26年了,她的歌声加入岁月的积淀,我相信会象那甘醇的美酒一样,更浓郁更醉人,“歌唱我们的新生活”,“蓝蓝的天上马儿跑”。她唱歌时挥动着臂弯的姿势,我依稀还记得......通讯发达了,交通便利了,很久以来我们的距离却相差一场卡拉OK。

大一新生还有一堂必修课,那就是学跳交谊舞。寝室是“扫盲”的主要场地,通过联谊寝室等等“创新”方式邀请女生登门授课,没有排上的男生就拿起方凳子一样的旋转,一样的感受那一份青春律动带来的欢乐!我们班涟钢的一位女同学跳得很好,当时我就想她咋就这么懂呢。现在我想也许只有像我这种直线出炉的,才会是如此的单纯,近乎苍白。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很多省份,花了快一年时间,我们基本上打成一片了。只是那时我们都年轻,没有过多地去交流那些让我们烦心的琐碎,也许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大礼堂每周都有舞会,90年代一件白衬衣系上一条5块钱的“一拉得”领带就齐了,当然怎么着还得整双皮鞋。当时,乐队里的小号手,高高的西北汉子老秦,地理系的,我羡慕他演奏的神情。他是我同寝室同学的高年级老乡,我硬是求他带我私下听老秦演奏过。鼓手很漂亮,打鼓的样子很潇洒,激情处甩起披肩的长发。贝斯手、吉他手、键盘手校乐队都有。就是不跳舞,站在那里欣赏,那感觉也是一种享受。“在水一方”是那里最经典的一首曲子,场场都有的保留节目。有位精瘦的老教授旋转的舞姿至今不能忘,头往后仰着左手高抬,那一副陶醉正如《走进新时代》里唱的,“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他矫健的身姿展现的是对生活满满的热爱。不得不提的还有舞会歌手,山东的一个女孩,一年四季都穿裙子,好像还是运动员体育生。学校搞文艺晚会,我听过她演唱杨林的“玻璃心”,简直唱得如同原版。那个年代,大多数时候只有录像和电影填补娱乐空间,您试想一个女同学的歌声,它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只要学校搞大型活动,同学们都会争相打听这次是否有她的歌。在只有磁带和歌星画报陪伴蚊帐的懵懂青春,请允许我用这样一种文字描述来回忆我的大学碎片。

第一个学期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过去了,我学习抓得很松,挂科啦。开学当然是准备补考,补考一般是能过的。只是打击了自己的自尊心。在思考中开始了后面的学习,在困惑中选择了阅读书目,在珠算声中开始了一个会计人的发端。学校说我们财经系专科学生的优点就是动手能力强,就这样骨子里就注重会计专业课、计算机、英语,其他的的确也学得不咋的。愧对我的大学,辜负了那些求知的黄金时间。稳定了一个阶段,闲言少叙,大三的下学期就开始实习了。我们那时的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统一寄送实习评价报告给学校,不像现在可以自己联系,出个盖章报告交给学校就可以了。在长沙电厂一个月,从点钞学起,具体都忘了。只是董师傅敬业的样子一直留在我心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认为一个财务负责人就该是她那个样子。思路清晰,干事麻利,任劳任怨吧。倒没有想到那些高大上的词来,只是感觉工作就应该是那样。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实习带给我的养分就是一种理念的根植,只有通过这样一种劳作方式来承载生命的意义。它是我的需要,我努力在这个思维运转的过程中体会快乐。我感谢我的大学,她给我的我受益终生。

写作是在追求做一个心灵的舞者,舞之魂,舞之美,那种极致的穿越只有自己知道。它是一个掏心掏肺的过程,当您全情投入完成一个主题,您感觉到一种空灵在飘,仿佛与另一个自己刚刚完成了一场期盼已久的心灵对话,一种释然,一种物我两忘……在这样一种心境下,我又开始絮叨我和我的大学那些事。

周末南郊公园,岳麓山下,橘子洲头,东塘劳动东路,袁家岭新华书店的立交桥。劳动广场始发返校,依然穿梭往返的4路巴士。熟悉的线路,熟悉的过往,挥之不去。国防科大,黄土岭,长沙铁道学院,新开铺。化机二机的电影院,校门口那家叫做“真容”的小小照相馆,校门左手边那家炒粉特好吃的小餐馆,味道记住了,名字实在记不起来了。偶尔去图书馆坐定之后,那些认真苦读的同学营造出来的那种书香还留在脑海里。感谢那些青春的迷茫,逼迫我读了一些感兴趣的闲书,现在看来它们的作用不亚于某些专业教材。当然教材多半是用来期末考试划范围用的,不是用于研读,当时的觉悟和认识确是不够。闲书之一是各类文学作品,每每或读或思到疯狂时,深夜从高低铺上爬下来,奋笔疾书,不吐不快,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做派。难忘青春的执着,可喜青春的无悔。困顿郁闷时,那些枕边阅读给了我多少精神的抚慰。

当然还有许多轻松的话题,我们寝室正对女生楼的出口。中午或者下午打饭的时间,那扇窗口就成为我们欣赏校园生态的最佳位置。惊喜处,必定有室友大呼小叫,说些男生必定讨论的家长里短。那扇窗口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预判哪个女生到寝室来,或者打赌看着女生楼门口哪个男生传呼谁。或成双成对,或三三两两散落到夹竹桃盛开的校园小道上。窗口的无意识守候待到夜幕降临后,兄弟们有时还有隔壁寝室的兄弟各自散去,自然是只剩下青春的落寞。

学习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母校老师的宽容与鼓励,风采最难忘的是华老师的发型总是那么精神,张老师的会计课也能讲得那么激情,系书记的语重心长是一贯的,王老师的英语脱口秀锻炼听力,陈老师的计算机杠杠的。我的毕业论文是刘老师指导的,他住工字楼。……想起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温暖。过去的总美好!

通往食堂的教师家属楼前,有一家用铁皮桶熏烤青椒的,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它的味道?有几个人看过学校的露天电影?有多少校友走过交院与水师的那条幸福小路?留有仅一人宽的小铁门,当时两校没有合并,借着这条小道互通往来。有多少情侣最后沿着这条小路通向了婚姻的殿堂?当然我们的记忆想要寻找共鸣点,随着时间流逝也许会越来越难。我只是想为我的同学们、校友们留下一个引子,在远离尘嚣的某个下午,就着一杯或浓或淡的茶,去追忆那份属于母校的印记。这样,就足够了。

那年7月5日,我离开母校,泪流满面,怀着各种无法尽诉的心情离开了象牙塔。要我抑或不要我,能下山抑或是半成品,我还是离开我的母校走了。它给了我一纸通行证,90年代初真真好使。谢谢您,我的大学,您让我有了一个容身之所,让我拥有了通向社会的第一张通行证。谢谢您,我的大学,让我收获了一辈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在心底永存您的荣耀与辉煌。

藉以此文献给我的母校办学60周年纪念。

作者信息:

汪安民 就读专业: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财经系会计学专业908111班 毕业时间:1993.7

工作单位:国网湖北省孝感供电公司 审计部主任

附件:

上一条:再回校园,母校记忆 下一条:忆母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