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母校长沙理工大学及各位校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几天前在微信群里再次看到成老师和华老师催稿的留言,我突然意识到:该交作业了。原本觉得离校这么多年,彼此相忘于江湖了,实际不是,我的生命其实早被烙上了“中文印”。时间很紧了,说些什么呢?权且说点个人经历和粗浅的感悟,算是人生的一次小结吧,以此向大家汇报,也说给未来的小师弟师妹听。
缘
记得那年我考上了大学,喜悦中带着一丝忧郁。喜的是,刺勒川阴山下偏僻的小村庄考出了第一名本科大学生,带着全村的希望走出大山去追梦。忧的是,专业被调配了。尽管当时的经济条件还是勉强可以供,但是全家总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希望能学个好找工作的专业。那时候财会类热门,亲戚朋友一致建议我报考会计专业,结果还是无缘。后来才知道,这恰恰成就了和中文的缘。
缘很重要。没有缘,什么都错过了。这就是开始。
学什么?
如果让我重新走一遍求学之路,我依然会学中文。中文的文字基础给了我一个开阔的专业平台,有了它我可以随心所欲的阅读、学习,而很少障碍;中文的人文情怀给了我宽广的胸怀,为日后接纳各种挫折奠定精神基础;中文的文学素养给了我放飞梦想的指引,让我不断进取。总之,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逆商都得到了滋养,为参加工作、适应社会做足了准备。如今回顾过去,我工作的这十五年是灿烂的,是值得玩味的,我学中文无悔。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专业是完美无瑕的。在专业课方面,尽管学校给了我们一个严谨的治学理念和纯正的专业知识,但是我觉得有些重要的课程没有开,颇为遗憾,比如儒学、道学、佛学、中医学和武学等,本科班和专科班都应该开,而不是等到上研究生或者第二专业再开。孔子说“君子不器”,中文系培养的人才就应该是通才,而非专业人士。这些功课的大部分我是在近年来才补习的,由于天资愚钝,不得门径,于是半生半熟,囫囵吞枣,收效甚微,今后仍需不断进修。希望小师弟师妹们有福气在学校就受到较深的浸润,进而登堂入室。
专业课之外,我觉得中文系的学生最应该学习法律。你想,你有深度思想,有好文采,将来做个好人还是不错,万一做了坏人岂不是更加的危害社会?文学的正义不一定是社会的正义,至少说不一定是当下社会的正义,所以搞文学的最应该学法律,法律是当前社会的最基本的善恶标杆。法学之价值在于惩恶扬善,法学之美在于完美无瑕的逻辑推理,恰好弥补了文学的虚无和荒诞。这么说吧,当你学完文学之后,会觉得自己只是个大战风车的唐吉柯德,而学完法学之后会觉得自己手持达摩克基斯之剑,随时准备仗义执言的真正的勇士。换个说法,当你学完文学之后,你是个浪漫的情人,而当你再学完法学之后,你会是个充满安全感的爱人。
爱情
我知道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爱情的话题。年届不惑谈论这个话题,恐怕更多的是感慨和反思。也许你会问我,大学里有爱情吗?当然有,否则这个大学上的就不太圆满了。故事嘛我讲个大概,细节留给你们想象。
大一刚开学,我就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人,通过慢慢观察、接触,真的是越来越喜欢,可是她太优秀了,我深知配不上人家,自卑的情绪也越来越重。终于在二年级的时候,我超越自我勇敢地向她表白了,结果可想而知,我失败了。直到现在,我还是后悔自己当时如果脸皮能再厚一点,再努力一点,说不定就成功了。可是我没有,我沉醉在对她的默默注视和关爱之中,带着那苦涩的情愫放手了。记得她跟我说,我们做最好的朋友吧,一生一世的那种。我拒绝了。她不了解我心中的痛。她是我一生的思念。
后来的故事,恐怕俗不可耐。另外一名女生对我展开攻势,而她恰恰是我好朋友的女朋友,我所坚持的底线是“朋友妻不可欺”,然而这种坚持终于在大四第一个学期结束时轰然崩塌。我不愿意她再受苦,全盘接受了她,并且在寒假带她回老家见我母亲。她受到了我们全家的欢迎。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度过了如胶似漆的热恋,在毕业时还是分在了两地。这已经是最优的方案了,虽说是两地,却是同一家单位。毕业后,我准备尽快完成成家立业之事,然而一拖再拖,一年后等来了她与别人结婚的消息。
这就是我在大学里的爱情。
反观我的过去,大学里的爱情真算不上浪漫,有苦有甜,非常符合现实主义的。
工作与梦想
现代人好像已经不太适合谈论理想了,梦想倒是可以随便说。就说说我的梦想吧。
梦想往往和现实差距很大,如果能通过努力将二者拉近,我想这个应该就是成功。我小时候和许多孩子一样,梦想自己会成为孙悟空,当然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其实是想做个匡扶正义的侠客,然而多年的学校生活让自己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远了,大学毕业在一家央企上班,本职工作是企业宣传和文秘,觉得自己有力无处使,对社会恶俗、腐败愤愤不平,觉得自己还不如唐吉柯德,就像一个怨妇。——其实刚毕业那会儿,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很大的信心,不指望它能给自己带来好的前途,更不用说成就感了。机关工作,每天看报喝茶,码点文字,无聊。我不能就这样下去啊。我得找点事干。从当时的报刊杂志我读出并笃定未来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同时想起法律基础课堂上师者的风采,似乎另辟蹊径也不错,毕竟自己还年轻。于是贸然决定参加国家司法资格考试(那时还叫律师资格考试),买书、找资料、咨询,一年后参加考试竟然只差15分,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成绩极大的鼓励了我,第二年继续,成绩竟然下滑了。后来工作忙了,就没有再考,但是相关的书一直摆在桌子上,偶尔也看看,从未放弃梦想。九年后,我的工作已经从本专业跳出来了,不像过去那么忙,于是又重拾法律课本,开始备战。当时是2011年,我在北京,工作任务简单,我有大量的时间学习,通过半年的复习,我踏入了国家司法考试的考场,但是结果依然是失败,差了23分。2012年我被单位调回了成都,白天少不了各种应酬,我就利用早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专研法律知识,终于在当年的考试中通过。
真是十年磨一剑。我进了法学的殿堂,加入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成了一名真正的执业律师。
梦想归梦想,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梦想里。工作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必须要面对它。即便梦想实现,面临的也是新的工作。下面说说我的工作状态。1999年7月5日,我只身到了工作单位,开始了国有企业机关中小职员的生活。其实我刚到的时候是很被看重的,领导和同事们经常说来了位“笔杆子”,多少年没来过专业的中文学生了。我也是豪情万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活力带给老国企新的动力,努力编辑好一份内部刊物,调查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摄影摄像技术。然而三年后,单位依然如故,我辛苦写成的关于企业改革的报告石沉大海,我的一切努力没有任何回报,太令人沮丧了。于是有一天,我在桌子上留了一封信,愤然离开了单位。
在北京浩瀚的人才市场,我找了很多工作,做过推销员、统计员、企划文案、记者、人事管理等,参加过很多培训甚至直销的培训,拜访过很多客户,认识了很多人,也遭到过很多白眼,“万恶的资本主义”给了我当头一棒。这期间,我的小孩降生了,嗷嗷待哺,而我仍在四处奔波,无以为家。
倔强的性格在生活面前屈服了。2005年的一天,我不得不敲开原单位领导家的大门去道歉。念在旧情,领导同意我回去上班,但是签不了正式的劳动合同。对于这些我已经无所谓了,踏实挣到奶粉钱是正事。回来之后,心定了,好多事情驾轻就熟,很快就走上正轨并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2008年,我被调任海外部综合处副处长并主持工作,党、政、工、团和纪委一肩挑,头顶上的领导有十几个,服务的项目、部门有几十个,担子之重可想而知。手机二十四小时待机。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到单位,梳理安排一天的工作内容。白天则像个陀螺,解决应付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了就安静一会儿,办不好矛盾就到来了。我咬紧牙关坚持着。慢慢的,适应了,工作越理越顺,也得到了单位的认可。寒暑易节,两年过去了,刚好有个项目在北京落户,领导考虑我的家在北京边上,就安排我到北京,这就有了我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现在在律所,工作性质再次发生转变,但是这是我真正喜欢的工作,所以每天早上四点多就睡不住了,爬起来听着讲座打坐,再练练太极拳。早饭后,悠悠地去律所转一圈,和同事们聊聊天,中午睡个午觉,下午看看书,灵感来了写点东西,晚上做晚饭和家人团聚。有了案件,会见一下当事人,帮人家解个疑释个惑,跑跑司法机关,把事情处理妥。如果有人问我过得怎么样,我的回答是,“自由啊,非常的自由”。
精神的自由
谈到自由,我想到财务自由,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粗浅的理解应该是发财吧,人们把这个当做混社会取得成功的标志。我觉得人除了财务自由,还应该追求精神自由和身体自由。人们也许会说,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身体和精神当然都是自由的,但本质上看未必,试想,被一个工作捆绑,说走就走的旅游几乎成为奢望;被一个情绪困扰,一夜安眠也会成为奢望。当然自由也是相对的,也是有一个宽容度的,财务自由和精神、身体自由也有相互对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先不探讨那么深吧。精神自由,还可以表达为思想自由、心灵自由,涉及到向内求和向外求的问题,有人主张向内求自性本具的良知,有人主张向外求于古圣先贤、中外大哲的理性。我认为双向求最为理想,就像学和思的关系。我们学中文的人首先会追求精神自由,因为有了精神自由,身体自由和财务自由的要求就会少得多,比如“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体现。事情的原委一通百通,通了就少了容忍,少了痛苦,多了快乐。记得成松柳老师讲中国文人代表苏轼时讲到他“达观”的人生境界,应该就类似这样的吧。
健康
我认为身体的自由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健康。健康至少应该有如下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不生病;二是快乐;三是长寿。这可能是我的健康观,不一定正确,是我几十年来结合自身身体状况总结的。
现在孩子一般出生是几斤重?我那会儿是三斤,不是三公斤,是一点五公斤,没指望活下来。生命力还挺强,活下来了,但是骨瘦如柴,经常生病,不长个子。母亲没奶水,市场上买不着奶粉,只能喂米糊,找了三五个奶妈,也都是没什么奶水,不够吃。到四五岁(那时我已经记事),很馋,偏食,不吃绿色蔬菜,只要是碰上自己爱吃的就吃多了,上吐下泻,苦不堪言。大概从那时起,一直到十二三岁,每年两次肺炎是必得的,一年有半年在家窝着,上不了学,成天打针吃药,人称“病娘娘”、“药罐子”。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些没有自由的日子,我常常趴在玻璃上看小朋友背着书包快乐的嬉戏,看小鸟在地上跳来跳去,在空中飞来飞去,联系自己的境遇不禁悲从中来,有时竟整日地哭。后来,大夫告诉我锻炼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偷偷的扯下口罩,大口的呼吸内蒙古高原上那清凉甘甜的空气,开始跑步,练武功。身体渐渐的好了,不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上不了学了。母亲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一听说流感要来就流露出不安的神色。我的健康状况上了很大一个台阶,但是还没有找到规律,疾病仍然时不时的会出现,不过再不像过去那样束缚我了。
在大学里,我结识了电力系的周寄石教授,他可是湖南省太极拳指导总站的站长,出生于武术世家。之前我对于太极拳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自从看了周老师打拳的风采,一改往日的看法,义无反顾地投到他的门下。那是1996年的事。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太极传人,习拳不辍,直至今日。太极拳彻底改变了我的体质,让我成为一个基本健康的人,胃病好了,失眠好了,心肺功能增强了,精力也充沛了。感谢电力学院,感谢周老师,感谢太极拳。这看上去跟我的中文专业关系不大,实则不然,拳谱多是古文写就,不是中文人还真不一定看得懂,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受到周老师的偏爱,出门经常把我带在身边,受益匪浅呐。
健康的话题到这里貌似告一段落,实则不然,这仅仅是我对于健康问题看法的开头而已。太极拳引发了我对于中医的浓厚兴趣,结合自己的身体变化,找来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并通过当代某些著名专家的启发,开启了对于经络学说的学习和体验。几年下来小有成绩,悟出了疾病的根源来自于疲劳,因而缓解疲劳就能预防疾病。学会了抵御、排除寒气的方法。甚至于明白了“鬼神”的本质含义。时至今日,我终于体会到了不生病的自由和快乐。我把这些方法教给长辈,算是尽孝,也教给孩子,算是关爱吧。如有人问我,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会说,是长寿,争取活到一百岁吧。
说的太多了,言多无益。而且,就上面的问题,我也想听听你们的观点和体会,盼复。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总而言之,选择了中文,就是选择了狂狷的一生;选择了中文,就是选择了主敬的一生;选择了中文,就是选择了勤勉的一生;选择了中文,就是选择了丰富的一生;选择了中文,就是选择了快乐的一生。
祝愿母校繁荣昌盛!
祝老师们身体健康!
祝学友们学业精进!
950101班,郭向前
工作单位:河北唤民律师事务所
2015年9月中旬于河北省三河市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