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纪念征文 > 正文

感恩长理工 难忘师生情

2016-06-24 

时值2016年,母校长沙理工大学即将迎来60华诞。适才与法学2班的好友,谈到母校的发展变化,我们都异常激动、感慨万千。放下电话,内心仍是思潮翻涌,无心入睡,情不自禁拿起笔,遂将那对母校的一腔思念之情倾注笔端。

还记得2001年的7月,我收到了长沙理工大学法学专业录取通知书。手持通知书,第一时间告诉了父母,与亲朋好友分享了那份难得的喜悦。当年9月,秋高气爽,怀揣着成长成才的美好梦想,我来到了美丽的千年古城长沙,踏进了长沙理工大学的校门,从此在这美丽的象牙之塔内度过了宝贵的四年青春岁月。

在这里,我追往溯今,深刻感受母校的辉煌。我知道,母校自1956年建校以来,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代理工人的辛勤耕耘下,已发展成为一所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在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知道,母校建校以来已培养了一大批莘莘学子,他们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在祖国各条战线和世界各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国家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理工人应有的贡献。

在这里,我上下求索,多方汲取知识的营养。长沙理工,绿树成荫,环境舒适,大师云集,英才荟萃。忆当年,在母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中,陈颖教授、高中权教授等恩师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我和众多同龄人犹如一颗颗幼苗,如饥似渴吮吸着母校的精华而茁壮成长,精神得到了陶冶,品格得到了砥砺,学识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为我的人生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勤奋楼的夜自修,交通学院的食堂,电力学院的草坪,长沙理工的校园内外,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我青春的身影,也见证了我成长的足迹。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5年7月,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我告别了母校,进入贵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过程,少有平川大道,更多的是重重险关。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既有斩关夺狭的喜悦,更多的则是理论探索的艰辛,非常幸运于2008年7月毕业留校,从事过学生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有幸参与了音乐系学生们的成长历程,深切体会了“学海勤泛舟,精心育英才”的滋味。毕业十余年,我始终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长沙理工校训,始终牢记恩师的谆谆教诲与殷殷嘱托,始终坚守“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上严谨认真、慎思笃行,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在生活中乐观向上、自信开朗。多年来的工作成绩获得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认可,先后获得了省级、校级及院级表彰。2013年调入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曾获得贵州省校园文化活动月的“先进个人”。如今,成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学术之路上,我不断积极探索,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贵州省教育厅青年项目、贵州省教育厅思政课项目等课题,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真知、提升了能力。

浮光掠影,拙笔拙见,抚今追昔,感慨颇多。在我的生命中,长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长沙理工犹如我的家。虽从长沙理工毕业10多年,但我的人生仍然与母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对母校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淡,那份情感反而历久弥深、历久弥坚、芳香清馨。每当我取得进步之时,我总会告知陈颖教授等恩师和同学们,让他们与我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每当我遭受挫折之时,我也会向他们倾述苦衷,并从他们哪里得到开导与帮助、鼓励与支持,然后重整行囊再度出发。总之,我的母校我的家,师友们是我喜怒哀乐的见证人,是我人生旅途的支持者。

沧桑六十载,教泽绵延,春华秋实。在“中国梦”春风吹拂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实现了大发展,母校也在祖国美丽的大花园中绽放异彩。如今,母校早已乔迁新址,旧貌换新颜,校园建筑大气磅礴,校园环境典雅清新,各类场馆设施齐全,各行业人才八方来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漫漫人生路,悠悠母校情。值此纪念母校60华诞之际,每每看到、听闻、谈及母校的发展,我总是喜不自禁,总是激动不已。凭窗而坐,行笔至此,深感自己纵有李杜之才、鲁迅之笔,也难诉对母校那份深深的思念,我只能将千言万语汇成两句话:感恩我的母校!感谢我的老师!

杨琴 侗族 贵州铜仁市人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专业2001级 目前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附件:

上一条: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下一条:母 校 回 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