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学那年您30岁,今年您将满60。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但我的母校情结一直陪伴着我。长沙,我的第二故乡;金盆岭,我大学的家。1986~1990四年时光匆匆流过,陪伴我成长的是我美丽的校园、和蔼的老师和质朴的同学。
世界那么大,2016年“十一”我想去长沙。想到要参加校庆,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与激动!30年前,那是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怀抱乘坐1次特快一路南下,来到梦寐以求的校园求学。
回想起四年的大学生活,那些美好的画面时常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的是我与班主任黄竹青教授、陈冬林教授的师生情以及同班刘亮教授的同窗情。我忘不了和系足球队的队友们奔跑在足球场上竞技“电力杯”冠军的场景,忘不了与867501班的38名同学一起去南郊公园的郊游;忘不了与86级物理系女生宿舍的联谊;忘不了与413宿舍众兄弟一起关于未来的促膝长谈;而作为一名师范生,更忘不了的是1989在武汉电力学校教育实习期间我登上讲台教的第一堂课。四年时光改变了我们的年纪,却没有改变我们的激情。
1990年7月,我和同学们怀揣着梦想走出校门,一路高歌奔赴全国各地,开始了奋斗的旅程。在开滦发电厂一线上我摸爬滚打,虚心向前辈们学习,刻苦工作,历任锅炉车间副主任、主任、汽机车间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位,并于199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12月被聘为热能动力高级工程师,成为了发电厂最年轻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年9月7日,我被委以重任,到开滦唐家庄电厂担任厂长,在管理岗位上,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这重燃了我心中对教师梦的追逐。终于在2003年1月调入了华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现了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梦想。
在13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以“注重师德垂范,加强自身修养”为目标,以“人格是人生的最高学位”为座右铭,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承者、精神的塑造者”为教育的根本理念,以“三尺讲台、一身风采”为自己的职业格言,不断地激励着自己;坚持一线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科建设,学生在我的带领下三个班级连续两年全部被评为河北理工大学优秀班集体或五四红旗团支部;几年来先后获得“河北理工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导师、优秀教师、学生最难忘老师、唐山市优秀教师和河北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并于2008年作为候选人参加了省“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教书育人中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为教学论,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甘为人梯,奉献自我,努力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贯彻到我的教学生活中。社会和学校也给予了我许多的肯定和荣誉,于2010年,获唐山市“十佳”教师称号,荣立二等功。
在职期间,我于2005年6月在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获得动力工程硕士学位,2008年4月~2010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做非全日制高级访问学者(师从于唐大伟研究员),2012年6月获得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师从于徐鸿教授和杜小泽教授)。博士毕业后,我的学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我始终保持坚持不懈地学习状态,奔跑在治学的道路上,于2013年9月~2014年7月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做全日制访问学者(师从于岳光溪院士和吕俊复教授),迈上了更高的科研平台。在中科院和清华这样与学术牛人求教和交流期间,我找到了未来的科研方向。然而我最大的收获是真切地体会到学无止境,精彩的人生应该奋进不息。为了更好地阅读英文文献并掌握更新的国际学术动态,我目前在北京语言大学进修英语,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2002年5月当我再次踏上长沙这块土地时,环顾四周,心情错综复杂,阔别重逢,虽然城市旧貌已换新颜,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应接不暇,但熟悉的感觉没变,家的温馨仍在。漫步在校园,看着当年熟悉的电力学院大楼与宿舍楼经历了这些年风雨的洗礼与岁月的变迁,多了些许沧桑,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往事一幕幕重现,回想起当年的自己,衣衫破旧,背着个大大的书包,俨然一副懵懂少年的样子。这翻天覆地的巨变自然是要感谢祖国的强大,社会的发展,但我内心最为感激的还是母校的栽培。
毕业二十六年来,我先后六次回到母校,并于2013年5月和2015年12月在能动学院分别作了“校友之星”和“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校内选拔赛及国赛评审”的报告,感谢母校领导的信任,能为母校做事,是我莫大的心愿。感恩母校,樱花飞香不一般,诗满校园,画满校园,英才济济笑开颜;感恩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感恩同窗,我们执手共话,契阔谈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不管我们毕业多少年,不管我们身处何方,母校一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眷恋,唯愿母校所有的教职员工身体安好,祝福为梦想而不断努力的莘莘学子顺利毕业,展现自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青丝白发转眼间,漠然回首,几许沧桑在心头。多年前我们挥手告别,奔赴祖国各地建功立业;多年后深情相聚于此,感恩母校培养,心系母校发展。由56年的长沙水力发电学校创立到83年的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再到94年的长沙电力学院以及2003年的长沙理工大学,母校走过了文革,走过了学潮,在各届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母校一步步发展壮大,60年的坎坷征途,熠熠生辉。
畅行天下不是梦,2009年,郑健龙教授“以柔克刚”驾驭膨胀土,攻克“公路癌症”这一世界性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所普通地方院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当时还是湖南省第一次。2015年12月7日,郑教授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实力的体现,也是母校的荣耀,更是我们千万校友的骄傲。
梦的最初,是为被误解的美食呐喊,2012年,我们的校友阿迪力,从最初筹资3万元开起的淘宝切糕专卖店到如今数百人规模的梦想起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蓬勃发展,用爱与诚信创造了切糕神话。2014年8月,阿迪力不忘初心,5吨切糕捐云南,不顾山高水远,过河渡桥,跨越1200公里,把切糕送到了鲁甸受灾同胞的手中,用真情与奉献谱写了维汉一家亲的乐章。
目前正在学校读书的师弟师妹们,作为比你们年长近30岁的师兄,我衷心的希望你们能够珍惜校园生活,努力充实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哺育、父母的抚养以及老师的教导,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自强、走向自立,一定要养成独立的好习惯,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人活在世,不管男生女生,一定要有一份稳定的事业。它提供给你们的不仅是支付日常开销的薪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精神的充实与心灵的满足,更是一种得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慰藉感。事业常成于坚韧,而毁于争躁,我们不要去抱怨人生的命运多舛,不要去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总有一天,回首往事,那些所有你认为痛苦的经历都能够笑着说出来。此外,校园里的爱情,最纯真美好,没有物质基础的衡量,也没有外在条件的攀比,追寻的是那一份情窦初开时的心动,守候的是彼此之间最真实的感情。师弟师妹们,不要轻易的让每年的毕业季沦为恋人的伤感分手季,因为若干年以后,经历了世事的沧桑与岁月的洗涤,你会发现,内心最珍惜最怀念的还是当初那一份简单的校园爱情。
师弟师妹们,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指导的华北理工大学指导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作品七次斩获国奖,但比奖项更重要的,是那些学生们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出的思维火花、为了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和所提升的各方面能力。同时我也幸运地成为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评审专家,使我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经常告诫我的学生“积极而受益,上进如攀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校期间一定要学会如何积极主动地和老师、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在执着追求青春与梦想的征途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在走向社会时,厚积薄发、不负此生。
60年来,母校为社会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精英。广大校友在国内外各行业兢兢业业,勇于创新,勤奋实干,成就卓越,尤其是一大批校友在教育科研部门、重点企业、国防单位和政府机构担任了重要工作,成为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我们毕业26年了,变的是青丝,不变的是你我经久不息的赤子之心。我们虽然离开了校园,但却永远怀念那青春的年华和激情燃烧的岁月。深醇、绵长的母校情结,让我们聚首在长理。
母校,我为您骄傲!在您即将迎来60华诞,学生愿为您欢呼,为您庆生!
867501班赵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