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书记信箱:cslgsjxx@csust.edu.cn
  • 校长信箱:cslgxzxx@csust.edu.cn

同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

2017年06月02日 16:42 来源:

二、发展战略

(一)2020年发展愿景

坚持“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2020年,学校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等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要求,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并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迈进。

学校3-5个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15-20个学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学科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在工学、理学、医学及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领域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学校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积聚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国家与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为国家和上海发展做出更多成绩,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人类知识、智慧、文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通过“十二五”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2015年,学校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有较大提升,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学校1-2个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5-8个学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10-15个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有新的发展,学科布局得到优化。

学校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积聚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国家与上海重大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学校的声誉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十二五”主要指标

到2015年,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拟控制在34000人,其中,本科生19000人硕士生12000人博士生3000人;此外,各类外国留学生达到5500。全日制在校学生大致形成博士(学术型)、硕士(学术型)、本科生的比例为1:2:4的金字塔结构,即: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1000名左右,学术型硕士生年招生规模为2000人左右,本科生年招生规模逐步朝4000名左右调整并保持相对稳定。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方面,专业学位博士每年20-5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年2100名左右,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年2400名左右。利用多种国际合作平台,力争全校在校学生国际交流率达到30%以上。人才培养产出方面,就业单位对各类毕业5年满意度达到85%以上,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国家级教学成果、高级别学生科技竞赛奖励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

到2015年,专任教师队伍达到4000人左右,其中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0人左右,学校的生师比控制在(12-14):1,国际师资比例从2%上升到4-5%,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稳定在65%左右,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70%左右,正高职务的教师平均年龄稳定在50岁左右,使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和配置更加合理与优化;此外,形成一支专职科研队伍,人员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其中,拥有大师级学者30名左右,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名左右,上海市与教育部人才计划300名左右,学校英才计划600名左右;国家与省部级团队30个左右。

到2015年,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并超过20亿元;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新增加1-2个国家工程中心、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方面获得突破,973、重大研究计划上新增首席科学家7-8名;获得国家重大科研奖项15-20项。

(四)总体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舟共济,以“985工程”、“211工程”等各方面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步伐。主要发展思路:

第一,应对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趋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校园建设中,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围绕培养卓越人才,进行从选拔方式到培养模式的全过程系统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水平一流、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专职科研队伍和高水平管理队伍为重点,突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人事管理、内部分配和薪酬激励制度,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队伍。

第四,转变学科发展方式,深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的整合、集成和凝练,突出重点,建设一流学科。以强势学科为核心,结合并带动相关工学、理学、医学及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的学科领域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改革科技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学校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需求并重的科研体系。建立高等研究院,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优秀人才与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

第六,继续坚持服务社会的传统和特色,在积极为国家人才战略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的同时,凸显为上海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服务,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深入建设与发展。

第七,保持国际化办学优势,完善“有特色、全方位、主动型、高水平”的学校国际合作体系,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及跨国企业的合作,扩大国际合作办学、合作科研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校在国际高等教育和学术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开展可持续大学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使学校的文化导向更加鲜明,提升学校凝聚力与软实力;加强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建设良好校园环境;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大学章程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建设,使得学校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得到更好培育;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文档附件:

上一条:北京理工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思路【2】 下一条:南开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