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校园建设
(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以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成效为基础,深化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以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突破,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逐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建设。
开展可持续发展的通识教育,促进全校师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学科建设需要、积极为师生服务,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和建筑综合改造;继续从节能减排科技应用、校园设施节能管理、绿色校园生活方式及文化营造等方面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并拓展与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校园,提供校园信息化水平;加强后勤保障与服务,建设平安校园。
(二)开展可持续发展校园各项基础建设
面向可持续发展,开展各项基础建设,多途径促进全校师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目标的逐步实现。
1、开展可持续发展的通识教育
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各个培养环节中自觉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识课程和专门课程,逐步实现各个专业与各门课程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块;树立可持续与终身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2、开展学科和事业发展需要的基本建设
(1)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以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为重点的城市建设与防灾平台建设,推进智能交通、轨道交通实验中心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与装备学科建设,推进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临港实验基地建设,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为理念推进“设计一场”的设计创意中心建设,推进建筑节能、环境保护、新能源、生命和医学、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
(2)改善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文化条件,实施配套服务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适应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国际办学的要求,推进建设和改造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公寓;为改善和提高师生体育活动场所的紧张的问题,推进建设体育场馆;为解决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的住房需求,推进建设公租房建设;为缓解四平路校区的停车难问题,节约用地,推进建设地下车库;建设同济大学博物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实施基础设施修缮。
3、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
(1)开展可持续发展校园基础条件建设。在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础上,继续重点做好既有建筑的节能减排科技应用、新建项目的新能源研究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校园设施节能管理等,促进可持续发展校园环境的形成。将综合利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和建筑节能改造等。
(2)促进校园节能。积极发挥校园节能监管平台作用,继续完善校园用电计量系统建设;利用节能监管平台的数据,分析节能潜力最大环节,实施相应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建立校园建筑能耗指标体系、能耗公示制度、校园节能考评制度、能源审计制度。
(3)建设“新奥-同济生态园”,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一是生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二是农业科学与工程研发;三是建筑节能及建筑新能源技术研发;四是新能源动力开发与利用。
(4)加强节能减排的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校园论坛、中美洁净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等交流与合作。
4、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校园建设
建设“智慧校园”,搭建基本涵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不断推动和完善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提升师生对信息化应用的体验效果,逐步实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信息化应用目标,为有效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创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1)推进校园网传输网全光网工程建设。完成校园网宿舍区传输网的光纤改造,有效改善宿舍区的上网质量,并提高基于音视频网络应用的效果,为通过网络开展多层次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2)建设校园高速无线网。建设覆盖教学区的高速无线网络,建立校园网教学区有线、无线相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便捷的网络服务。利用高速无线网完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尝试在图书馆等区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的试点。
(3)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通过防病毒系统、IPS系统、DPI系统、网络防火墙、应用系统的多层次漏洞检测、Web防火墙等建设,在终端用户、网络传输、应用系统三个层次构建可防、可控、可管、可追溯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有效保障校园网及校园信息系统的安全。
(4)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运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贮与资源管理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建设运用最新理念和技术、节能环保的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为校园信息化应用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服务。
(5)提升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整体水平。逐步建立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与标准,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运行质量和服务内容,充实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为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撑保障。建设基于核心信息系统的决策分析系统,为学校的整体规划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5、强化后勤保障服务建设
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强化后勤保障服务建设,拓展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保障校园环境、交通、物业、饮食等服务系统高质量和高水平运转,促进满意度的提升。重点做好推进全校物业管理全系统职业化与专业化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与公益性服务、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工作。
6、完善平安校园建设
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等新型载体分析和阵地建设工作,完善预警机制,强化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预案研究,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建设平安校园。
(1)构建校园稳定工作平台,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学校稳定工作的收集和研判,建立和健全校内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校园预警和报警机制,配合院系和部门消除校内不稳定因素的苗子,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2)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完善校园安全防范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校技防、人防和物防建设,推进校园叠加式网格化巡控,严格门卫管理制度,完善校园楼宇安全防范平台,增强校园安全防控能力。
(3)加强校园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的管理,建立、健全各单位安全责任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推进校园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的常态化管理,健全校园安全责任制和处置机制,从而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4)提高保密意识,重视保密工作,加强保密管理与培训,落实保密责任制度,确保保密工作常态化管理和运作。
(三)建立机制、落实责任、推进改革
通过建立机制、落实责任、推进改革,保障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
1、建立校园建设各项长效管理机制。针对校园建设各项专门任务,分别建立相关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保障校园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2、层层落实建设与管理责任,确保校园建设与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等管理办法,落实责任制,保障校园各系统安全高效运作。
3、推进资源有偿使用改革,提供资源使用效率。以院(系)公用房和水电资源的有偿使用为管理原则,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同济大学院(系)公用房定额管理实施办法”和“同济大学院(系)能源定额管理实施办法”,并配和职业化楼宇管理在各校区的全面覆盖,进一步完善我校房地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办公与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促进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遏制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发生。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