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书记信箱:cslgsjxx@csust.edu.cn
  • 校长信箱:cslgxzxx@csust.edu.cn

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1】

2017年06月02日 16:42 来源:

序言

“十一五”期间,学校把握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通过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规模趋于稳定,质量不断提升,资源与条件大幅改善,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卓有成效。

2011年至2020年的十年是大连理工大学为全面实现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进行攻坚和冲刺的十年。为达到既定目标并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简称《战略规划》),已于2010年12月10日正式发布实施。《战略规划》提出的战略方针、战略举措和重点发展任务成为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事业发展的依据和指南。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辽宁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大连理工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攻坚阶段。为了贯彻落实《战略规划》总体安排和部署,顺利完成“十二五”学校发展任务,依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在深入总结学校“十一五”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发展和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办学理念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指南

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60周年校庆活动、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战略规划》编制为契机,经过深入讨论、研究、总结和提炼,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使命和发展愿景。坚定了到2020年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信心,确立了到2050年成为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总体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和举措,为学校“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指南。

2.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开展本科生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研究生培养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了以“一个目标,三种模式,一个体系”为核心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在保持本科生总体规模基本稳定的同时,适度扩大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并拓展了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结构更趋合理。

学校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共有8类293个项目获得国家“质量工程”的建设经费支持;首批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有29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位教师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获批21个国家特色专业、19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篇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

3.科技创新与管理体系趋于完善,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学校坚持“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好高层次科技服务”的方针,积极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8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年间,学校科技总经费保持年均22.9%的增长速度,2010年达到9.6亿元;基础研究稳步增长,已有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获批2项“973”首席项目资助;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其中主持11项,参与8项,2008年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校乃至辽宁省此项奖励的空白,同时这一成果入选2008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三大检索论文数量与国内高校排名稳步上升,位居前列;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国防科研、国际科技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取得较大进展。

4.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载体

学校坚持教育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和产业化。制订了“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牵引,以新疆、内蒙西部经济区为呼应,发展环渤海经济带,拓展西南腹地”的产学研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了与省市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快了以辽宁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等跨地域、多层次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建设了大工—沈鼓研究院、开发区半导体实验基地等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开拓了以大工常州研究院、大工营口研究院、大工珠海研究院、大工旅顺科技城、大工化工科技产业园(松木岛)为标志的“三院一城一园”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施了“区校一体化”战略,进一步深化与大连高新区的合作;学校技术研发呈现可喜发展局面。科技产业在资本、技术、股权结构等层面进一步集成优化,为一些重点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及早上市奠定了较好基础。

5.学科布局渐趋合理,为打造学科高原和高峰提供支撑

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交叉汇集、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方针,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理、工、经、管、文、法、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涵盖1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7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其中2010年新增了6个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通过学部制建设和学科整合,形成了七大学科群,学科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科群优势初步显现,为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以优势学科引领和带动相关学科、促进学科深度融合、拓展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提供了有力支撑。

6.人才成长机制和环境明显改善,为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建立新型人事制度,通过实施“358”讲师履职考核制度、聘期考核制度、绩效津贴制度、岗位竞聘制度、职员职级制度等,建立了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人员管理模式和科学公平的人才聘任、使用评价和竞争机制,营造了和谐的人才聚集和成长环境,激发了人才队伍的活力;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3415人,其中固定编制专任教师1881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55.1%;有两院院士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2人,博士生导师456人,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坚、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

7.加快国际化建设步伐已成共识,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势头良好

学校坚持“以教授为主体、学部(院系)为平台、学校为窗口”的国际化发展方针,积极发展与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长期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在此期间,共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建立了21个联合实验室和科研机构,2所孔子学院;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核聚变技术大会”、“第十三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等80多个大型国际会议;获得2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支持;累计派出5053人次出国(境),其中学生出国(境)1842人次;接待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访人员近5000人次,推动了教师活跃在海外(国际)学术舞台、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在校各类留学生644人,其中学位生238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7%。

8.环境条件与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得以扩展,资金筹集能力和使用效率逐渐提高,财务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土地、房屋、设备、图书等资源保障能力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推进,后勤改革、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开展。学校以校部西区建设为契机,通过规划和布局调整,逐步实现了学科群和创新研究平台的合理布局,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大学制度和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制度保障。

表1 大连理工大学2005-2010年资产增长情况

项目(指标)

截至2005年12月

截至2010年12月

增长幅度

资产总额(万元)

243,000

392,668

61.59%

年收入(万元)

82,570

202,456

145.19%

生均收入(万元/生)

3.65

6.27

71.78%

年支出(万元)

85,295

205,680

141.14%

生均支出(万元/生)

4.15

6.37

53.50%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万元)

34,233

22,784

五年累计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32.50

27.60

土地面积(万平方米)

231.47

302.22

30.56%

生均土地面积(平方米/生)

84.83

93.59

10.33%

校舍面积(万平方米)

88.86

108.65

22.28%

生均校舍面积(平方米/生)

32.55

33.65

3.38%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万平方米)

46.71

60.16

28.80%

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平方米/生)

17.11

18.63

8.89%

设备总值(万元)

59,317

118,300

99.44%

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

50,795

106,290

109.25%

生均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

1.43

2.57

79.72%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

4.36

6.73

54.36%

图书(万册)

219.00

268.00

23.37%

学校“十一五”期间在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需要“十二五”期间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二是领军人才队伍需要壮大和提升;三是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科特色和优势,打造国内“数一数二”学科;四是科研集群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五是经费收入与学校事业的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改变等。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重点突破、追求卓越”的战略方针,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科创先战略、质量兴校战略和国际化拓展战略,重点突出“育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主题,始终贯穿“提高办学质量、追求卓越”的主线,努力遵循“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路径,做到目标分解、任务落实、措施得当、保障有力,到2015年末使学校进入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列。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十二五”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保障体系;形成理、工、管优势突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科研集群优势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学校主要办学指标进入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20名,国际研究型大学前500名,为到2020年实现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提供保证。

2.主要目标分解

为实现“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本阶段重点发展目标为:

(1)实施质量兴校战略,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直厅[2012]4号)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和完善育人环境与成才机制,重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复合交叉型人才和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等三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优秀生源吸引力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2)坚持面向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方针,全面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的精神,开展协同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学科群体优势,加强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形成鼓励潜心科学研究的有效机制和氛围,促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涌现,提高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3)实施学科创先战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助推学科高峰,使1-2个优势学科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数一数二”,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

(4)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追求卓越、快速成长的学术生态环境,造就更多的教师成为培养精英人才的教学名师、引领国际国内科技发展方向的学术大师和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著名学者,显著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5)实施国际化拓展战略,强化意识,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高平台、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

(6)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协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快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建设步伐,强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升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水平,实现绿色、节约、和谐的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目标。

(7)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做好盘锦校区的创办工作,争取“十二五”期末步入正常的办学轨道。

(三)主要发展指标

为明确重点发展任务与目标的主要特征,并能检查和对比发展的成效,提出主要指导性发展指标如下:

表2 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

项目(指标)

2010年

2015年

备 注

事业发展规模

教职工总数(人)

3,415

4,596

其中盘锦校区596

其中:教师总数(人)

1,881

2,783

其中盘锦校区483

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人)

32,292

37,910

其中盘锦校区5,810

其中:本科生(人)

19,176

23,140

其中盘锦校区4,140

硕士研究生(人)

9,331

10,500

其中盘锦校区1,500

博士研究生(人)

3,424

3,500

其中盘锦校区170

学科建设

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个)

5

累计总数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个)

4

6-8

累计总数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个)

6

10-12

累计总数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个)

18

25

累计总数

国内前5名的一级学科数(个)

4

5-6

累计总数

队伍建设

两院院士(人)

8

10-12

累计总数

千人计划(人)

6

20

累计总数

长江学者(人)

27

40

累计总数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个)

2

4

累计总数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

25

40

累计总数

教育部创新团队(个)

5

10

累计总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

72

120

累计总数

国家级教学团队(个)

7

20

累计总数

科学研究与

科技创新

年度科研总经费(亿元)

9.6

18

国家实验室(个)

0

1

累计总数

国家重点实验室(个)

3

4

累计总数

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个)

0

1

累计总数

国家级科技奖励(项)

11

15

主持,五年累计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项)

3

4

五年累计

Nature/Science及相应级别论文数(篇)

0

1

累计总数

SCI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名

14

12

为前一年排名

EI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名

5

5

为前一年排名

CPCI-S(ISTP)收录论文全国高校排名

19

15

为前一年排名

获授权专利(件)

758

1,500

五年累计

国家级工程类技术创新平台

1

≥2

累计总数

国际化

在校学位留学生数(人)

238

600

国际师资比例

2.4%

3.4%

持外籍护照师资

具有3个月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

41%

60%

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次数(次)

80

120-150

五年累计

海外访学经历学生数(人次)

1,842

3,000

五年累计

与海外联合培养博士生(人)

238

300

五年累计

资产总额(万元)

392,668

520,000

年收入(万元)

202,456

320,000

生均收入(万元/生)

6.27

9.97

以在校生自然规模计

年支出(万元)

205,680

300,000

生均支出(万元/生)

6.37

9.35

以在校生自然规模计

设备总值(万元)

118,300

180,000

累计总数

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

106,290

162,000

按设备总值90%计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

60.16

67.50

累计总数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

6.73

7.30

累计总数

馆藏图书(万册)

268.00

310.00

累计总数

电子经费占图书总经费比例

2/3

3/4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e+p

e-first

e:电子资源p:纸质资源

校园有线网覆盖率

90%

100%

校园教学科研区无线网覆盖率

5%

90%

高性能计算能力(万亿次/秒)

4.38

≥60.00

基建及后勤保障

基建总投资(万元)

122,000

99,200

五年累计

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27.60

24.86

五年累计

学校食堂面积(万平方米)

3.82

4.10

累计总数

学生宿舍面积(万平方米)

31.56

35.80

累计总数

文化活动设施面积(万平方米)

0.58

4.33

累计总数

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万平方米)

10.90

15.96

累计总数

学校医院面积(万平方米)

0.42

0.50

累计总数


文档附件:

上一条: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 下一条:清华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