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平台 > 省部级平台 > 协同创新中心 > 正文

湖南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

分享到:
2018年05月19日 17:04 来源:

中心将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中各个环节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整合协同开展了创新工作。国家电网公司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协同创新工作提供了研究方向,特变电工和威胜集团为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电力装备的制造、电力新装备试验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协同湘能智能电器和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清洁能源发电协同创新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改进。例如其中由长沙理工大学和威胜集团、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配电系统故障自愈控制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在全国多省份电力系统和2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软硬件基础方面,中心拥有整组微机保护装置、多功能微机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培训系统、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仿真系统、电力市场仿真平台、300MW 汽轮发电机组模拟转子实验台系统、1200kV冲击电压试验系统等先进的实验设备系统,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达3423万元。现有教授2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8人,其中博士(后)45人,硕士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5名,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名。在省内电力科学及相关领域内具有明显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人才培养方面,中心牵头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创办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卓越班本科生的企业联合培养体系和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工程硕士和工程研发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电网公司、威胜集团等合作企业培养研究生214 人,本科生734人。学生共获得各类奖励计34项,其中包括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16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各1项;2016全国大学生创青春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2016湖南省大学生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2项,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等。

科学研究方面,自成立以来,中心在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

1)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曾祥君教授带领其团队创建了配电系统自愈控制体系。主要技术创新在于:1)发明了瞬时性故障抑制及无扰自愈控制技术;故障后50ms内,快速准确消弧,防止瞬时性故障发展为持续性故障,避免用户停电;2)发明了持续性故障高灵敏度检测与切除技术;故障后50200ms,切除持续性故障,防止故障恶化与蔓延,减少停电范围;3)研发了故障切除后的快速自愈恢复控制技术;故障切除后,准确辨识故障区段,快速恢复供电,缩短停电时间。所研发的《配电系统故障自愈控制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在全国30个省市以及20多个国家地区应用数万台套,显著促进了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领域的科技进步,对减少停电、维护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升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配电系统自愈控制装置

项目组研发期间先后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169篇,其中2篇论文位列电力工业学科高被引论文TOP100。成果显著,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罗日成、曾祥君教授等人协同湖南省电力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共同开展了特高压带电作业关键技术与系列装备研究:1)攻克了特高压带电作业关键技术,建立了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标准体系,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特高压带电作业试验研究能力;2)首创进出特高压电场的系列方法及作业装备,提出了多种不同带电作业条件下进出特高压电场环境的方法,编制了特高压带电作业317项作业项目操作规程及指导书;3)发明了特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解决了特高压绝缘子人工无法带电检测和作业人员由杆塔进出档距中间作业的难题,工作效率提高1倍以上。其成果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近三年开展特高压带电作业28次,多供电量 (清洁能源)24.312亿千瓦时,新增销售额14.3亿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486.24亿元,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8.2万吨,减排CO2SO2NOx分别约242.4万吨、7.3万吨、3.6万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在减少雾霾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意义重大,社会、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说明: 更换悬垂绝缘子    说明: 更换间隔棒

2 特高压带电作业工具及方法

项目已授权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2篇,出版专著2部,颁布了行业/企业标准4项,项目整体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201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杨洪明教授带领其团队针对新能源并网中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绿色电力供应链上机组电网负荷的协调控制技术,建立了网络结构变化的微网及大电网系统的自适应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以及离并网过程稳定性的泛函微分方程,研究了微网与大电网之间无缝切换动态过程中的耦合干扰问题,以及电网网络结构参数、输入参数对无缝切换过程中电能质量的影响规律,推导了微网系统的可观矩阵与可控矩阵,从而实现微网与大电网的无缝切换,系统的自主控制和管理。研究成果已经在湖南、湖北等多个省市应用,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该成套技术显著提升了电力系统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突破了制约绿色电力工业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协调的技术瓶颈,对推进新能源产业振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贡献。项目整体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2014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说明: IMG_256   说明: IMG_256

3 面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系统协调运行控制平台

 

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联系人:刘东奇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编: 410114

电话:0731-85258316

E-mailliudongqi@

下一条:交通运输行业以高校为主体协同创新平台-新一代耐久性道路结构与材料

关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