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09年经湖南省科技厅同意依托长沙理工大学组建。2011年12月通过湖南省科技厅验收,正式进入了省级重点实验室序列。实验室面向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湖南省能源结构特点和“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发挥能源电力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重点解决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和规模化存储、利用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以及新能源多时空尺度能量转化与利用机制的前沿基础理论,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推动我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及产业发展,为我省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由李传常教授担任,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4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讲师22人。研究团队中包括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4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4人,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1人,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青年托举人才2人。
实验室依托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和相关学科的人才优势,立足可再生能源领域,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新能源电力装备可靠性与热安全、储能与智慧能源系统、绿电制氢与氢能高效利用四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近三年,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湖南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5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29篇,授权发明专利76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2000万元,为湖南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服务湖南省能源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形成了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新能源电力装备可靠性与热安全、储能与智慧能源系统、绿电制氢与氢能高效利用四个研究方向。
l 研究方向一: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
围绕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与利用的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高效电力转换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流体机械水力特性与内部流场分析、风力发电机组结冰理论与除冰技术、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太阳能光热利用及发电、生物质及有机固废热化学高效清洁转化,多角度、多尺度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换与利用。
l 研究方向二:新能源电力装备可靠性与热安全
针对新能源电力装备的复杂服役环境,研究能源转换设备材料与结构的环境失效机制,建立复杂环境下能源转换设备材料的疲劳损伤表征与断裂评价方法,揭示复杂环境下疲劳破坏本质,为能源转换设备材料防断调控提供理论支撑;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与技术、基于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的发电设备安全运行理论技术研究,开发声发射、电化学、材料损伤等综合检测技术,有效保障新能源装备的可靠运行;开展新能源电力电子核心功率器件运行热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发新型热界面材料与散热新结构,为高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稳定运行提供新技术。
l 研究方向三:储能与智慧能源系统
针对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开展新型相变储能、规模化储能新技术等研究,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整合供给侧风、光、水、地热等多类型能源资源,围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优化组合理论及应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能量综合转换与梯级利用、高效大容量储能材料制备与性能调控、新能源与建筑节能一体化、分布式能源系统智慧控制与源网荷储协同运行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研究,进行技术集成,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支撑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l 研究方向四:绿电制氢与氢能高效利用
聚焦低成本、大规模绿氢供给重大难题,开展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多源发电制氢、安全储运及高效利用全链条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与热化学制氢、生物质气化制氢与热解制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关键材料与控制技术、综合能源系统氢能耦合技术、多孔材料及金属合金固态储氢技术,构建绿色多能融合供能系统与应用体系,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绿色无碳。
联系人:王唯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410014
电话:(0731)85258408
传真:(0731)85258408

省领导调研“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工作

“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实景(部分)

实验室先进科研仪器设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