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聚焦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提升研究的实践团队,抵达桑植县空壳树乡桑植民歌寨,开启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现状调研,本次调研旨在为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提供参考,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实践团成员在空壳树乡合影)
实践团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了这座非遗传承基地。漫步民歌寨,特色稻田与悠扬的桑植民歌交相辉映,仿佛让人穿越回民歌盛行的年代。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深入了解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艺术魅力以及民歌寨在非遗传承中的贡献,对桑植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为后续调研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情况筑牢了基础。

(实践团成员漫步桑植民歌寨)
随后,实践团与空壳树乡相关负责人展开深入访谈,负责人介绍,当地县级非遗传承人仅57岁的陈俊梅一位老人。她传承的“百根冰酒”大有来头,战争时期是缓解士兵伤痛的良药,如今以个人小作坊经营,收入靠产品销售,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内部接力。谈及非遗传承的困境,负责人眉头紧锁。尽管当地已采取一些措施保障传承人权益,但资金短缺如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限制了传承的步伐;传承人才青黄不接,让非遗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部分传承人配合度不高,更是给保护工作增添了难度。以当地每年农历七月廿一日举办的桑植民歌寨・农村文化艺术节为例,参演者经费大多依赖民间组织赞助。实践团成员们全神贯注,认真倾听、详细记录,与负责人深入探讨完善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机制的可行方案。
之后,实践团深入当地群众,发放围绕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传承环境等方面的调查问卷,以广泛收集群众对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的看法和建议。团队成员耐心解释问卷内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群众们热情响应,结合生活实际认真填写,提供了许多真实且有价值的反馈。

(古桥边当地老兵向实践团成员讲述民歌故事,并深情演唱桑植民歌)
通过一天的实践,团队收获颇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传播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理念,提高了当地群众对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此次实践是团队探索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新路径的坚实一步。未来,团队将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调研数据,结合相关政策法规与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措施,助力桑植县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工作提升,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切实的力量。
(文/扶庆春、周欣悦 图/李昂 刘晓玲 一审/盛喜 二审/陈骞 三审/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