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矿”复生机,共护青山——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化利用研团(一)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

7月22日,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黎梦兵、刘娉、曾宇欣三名老师带领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专业实践调研团队,走进桑植县瑞塔铺镇人民政府,开展“长沙理工大学赴瑞塔铺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座谈交流会。此次座谈旨在深入了解瑞塔铺镇在秸秆焚烧与综合利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化利用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以及未来规划,为学术研究与地方实践搭建沟通桥梁。

图1法学院老师与政府负责人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调研团队提出的当地矿山基本现状与生态影响、部门职责与监管机制、资源利用与政策支持以及后续的公众参与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在总体规划与政策体系方面,瑞塔铺镇自然资源所陈所长向大家介绍,瑞塔铺镇存在的历史遗留矿山主要是石矿,自矿山采矿权期满后,当地政府与采矿权人积极沟通,采矿权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合理利用的原则,采取工程、技术、生物等措施,做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貌重塑、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每年镇政府都会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验收,目前镇上的历史遗留矿山正在积极有序的开展中。

图2瑞塔铺政府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

座谈会上,双方还就未来矿山的资源利用和政策支持进行了深入交流。政府有关负责人坦言,因为当地矿山的规模不大,目前主要以土地复垦为主,在采矿权人自主修复的基础上,当地政府会提供相应技术支持和帮助。成员们也提出,如何平衡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矿山修复的重要一环,未来如果能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更为可持续的矿山资源利用路径。

当日下午,在自然资源所所长陈晓庆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前往瑞塔铺镇的一处历史遗留矿山实地考察。经了解,2019年起,这片矿山在采矿许可权到期后,原采矿权人依托采矿前与政府签订的协议,积极履行矿山修复义务,承担修复责任。曾因采矿而伤痕累累的山坡上,如今被一车车新土覆盖。矿山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为原则,核心是覆盖至少20公分厚的土层,播撒适生草种。原采矿权人向我们介绍,矿山修复标准是从高空俯视,不出现“白山皮”,卫星影像中是一片葱绿。原采矿权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过数年努力,山体已经重焕生机。

图3 原采矿权人介绍矿山修复情况

修复工程中,原采矿权人亲力亲为,运来肥沃土壤为矿山“覆新肤”。开采遗留的石头也未被浪费,部分用于民用建筑,实现资源再利用。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山体下是一片片玉米地和花生地,原采矿权人替代性修复方案,让这片土地从单纯的生态恢复跃升为可持续利用的典范。矿主创新性地在修复后的区域实施四季轮作,按照不同季节种植黄豆、玉米、花生等作物。据原采矿权人介绍,收获的作物可以加工成粉末,成为猪场的优质饲料。这一设计不仅让土地重获生产力,还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因矿山毗邻公路,原采矿权人还将经过修复并达到环保标准的土地改造成了停车场,并设有电动车充电桩,并配备了照明设施,为小镇增添了新的功能。另外,原采矿权人为土地种植开凿的蓄水池还能为当地的农户农田提供灌溉,进一步促进了周边农业的发展。而且,蓄水池在雨季还能起到一定的蓄水防洪作用,保障了周边区域的生态安全。

图4 矿山修复后土地利用现状

矿主也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后工作,矿主坦言每年投入矿山生态修复的金额10万余元,并将持续承担修复责任,直到矿山彻底完成生态修复,这是矿主履行契约精神、回应土地信任的郑重承诺。四季轮转,修复后的土地上玉米于夏阳下结出饱满籽粒,这正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间最坚实的纽带,为无数待愈的矿山默默昭示着重生的可能。

图5 实践团成员与陈所长、原采矿权人合影

“瑞塔铺镇的实践为矿山修复与资源利用提供了鲜活样本。”实践团带队老师刘娉表示,此次座谈和实地考察为本次暑期专业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次调研不仅加深了高校对地方实践的了解,更为下一步推进矿山修复工作汇聚了智慧力量,助力实现“生态修复见成效、资源利用促发展”的双赢目标。

(文/朱佳通,图/林佳佳,一审/刘娉,二审/陈骞,三审/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