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曾是农村秋收后常见的景象,如今却成为蓝天保卫战中的一道“法治考题”。7月23日,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桑植县洪家关镇、澧源镇,以“法治调研+政策宣讲”的模式,探寻秸秆禁烧背后的监管困境与综合利用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图表 1实践团队赴澧源镇朱家坪村集体合照
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秸秆综合利用与露天焚烧监管工作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然而,调研发现,当前桑植县秸秆禁烧政策在基层执行中仍面临难题。一方面,传统农耕习惯根深蒂固——当地农户长期沿用焚烧火土灰以补充钾元素的耕作方式,秸秆因易燃而被大量用作助燃材料;另一方面,农村秸秆收储运体系尚未完善,收集与处理成本偏高,导致“一把火”仍是部分农户最省事的选择。多重因素交织,构成了秸秆综合治理亟待突破的困局。

图表 2实践团队入户调研宣传
为破解秸秆治理难题,实践团队在调研过程中融入宣讲,精心制作《秸秆科学利用指南》,通过走村入户开展精准科普。该指南立足实际,系统介绍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大转化路径,让老乡们既看到"秸秆变金"的实惠,又明白"焚烧受罚"的红线。

图表 3实践团队正在进行科普宣传

图表 4实践团队赴洪家关镇泉峪村集体合照
从法律条文到田间实践,实践团成员感叹道:“我们不仅要告诉村民们‘不能烧’,更要帮助他们‘不用烧’。”后续,团队将继续深入调研,科学分析数据,凝练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报告,为桑植县攻克秸秆治理难关、铺就生态农业新路贡献专业智慧。
(文/莫晴晴,图/莫晴晴,一审/曾宇欣,二审/陈骞,三审/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