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现状,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7月21日至25日,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实践团赴桑植县开展专题调研,开展了一系列以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提升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实地调研:夯实研究基础,感知非遗魅力

(实践团成员在空壳树乡合影)

(实践团成员体验“桑植围鼓”)

(非遗传承人们表演桑植白族杖鼓舞)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桑植民歌寨非遗传承基地,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特色稻田与民歌文化展区。通过聆听讲解,团队深入了解了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传承价值,为后续研究奠定认知基础。23日,团队赴瑞塔铺镇拜访桑植围鼓市级传承人彭辉峪、桑植花灯省级传承人满元恒及市级传承人李晓香。在彭辉峪家中,团队观察到其堂屋陈列的乐器与荣誉证书,直观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厚重积淀;满元恒与李晓香则通过几十年坚守桑植花灯的动人故事,诠释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使命。团队还参与围鼓演奏体验,深化了对非遗技艺感染力的理解。24日,团队奔赴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村,拜访了桑植白族仗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必武及其徒弟——市级传承人钟彩香、钟新化,县级传承人刘银年,以及桑植白族游神市级非遗传承人钟高仁。钟必武先生的传承事迹践行了“义务传承、喜爱传承、奉献传承”精神,老先生希望特色文化能得到更广泛传播, 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传承
二、深度访谈:揭示传承困境,凝聚保护共识

(实践团成员与乡镇领导、非遗传承人们开座谈会)

(桑植白族仗鼓舞国家级传承人钟必武讲述非遗传承故事)
在与空壳树乡负责人交流中,团队获悉当地非遗传承面临三大挑战:资金短缺导致传承活动受限,人才断层威胁技艺存续,部分传承人配合度不足增加保护难度。例如,桑植民歌寨农村文化艺术节经费依赖民间赞助,凸显公共支持体系薄弱。在马合口白族乡座谈会上,仗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必武等指出,传承基地匮乏、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团队系统梳理了非遗传承人权益保障的痛点,为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三、政策研讨:探索保障路径,推动数智赋能

(实践团成员和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的两位领导合影)

(实践团成员和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侯碧云访谈)
实践团队赴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与原主任侯碧云等展开政策研讨。中心通过定期发放传承补贴、组织全国非遗展演、制定年度考核标准等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框架。团队结合调研发现,提出三项创新建议:一是引入数字化技术建立非遗资源库,实现技艺动态保存与传播;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方式维护传承人权益;三是加强校地合作,依托高校法学专业资源开展普法培训,提升传承人维权能力。
非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库,传承人权益保障是其存续的关键。本次实践不仅揭示了桑植县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更通过政策建议与技术赋能探索,为破解“传承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政策落地效果,推动非遗保护从“输血式”支持向“造血式”发展转型,让古老技艺在法治护航与数智创新中焕发新生,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文/李昂
图/周欣悦 刘家欣 陈宇鹏 扶庆春 李昂
一审/盛喜
二审/陈骞
三审/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