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范从来教授

第一场主旨演讲的发言人是南京大学原校长助理、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教授,主题为“金融同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范教授从“何为均衡发展”、“何为不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的路径”、“利益调整的思路”等四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现状,并对如何实现两者的均衡提出了一些建设思路。
对于何为均衡发展和不均衡发展,范教授一开场就引经据典,指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引用了同时代学者对其研究方法的评论“经济生活呈现出的现象,和生物学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史颇相类,对现象所作的更深刻的分析证明,各种社会有机体像动植物有机体一样,彼此根本不同”。他认为,金融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类似于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就像生物学中的种群,是一个共生体,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就是要互利发展,共生共荣。在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的利益分割决定着共生模式,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能不能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关键在于二者如何分割共生利益。一方面,金融能够筛选优质投资项目、促进企业治理和创新、提供相关信息、进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对经济发展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此即为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的利息或服务费既是实体经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产生了“偏利寄生”的现象,此即为不均衡发展,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利润和未来发展能力,成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
如何才能由不均衡发展实现均衡发展?范教授指出,利益调整是均衡发展的关键。运用现实数据对中美两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利益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统计发现,虽然美国金融上市企业的数量远多于中国,但净利润占比却远低于中国;美国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得也远高于中国。可见,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结构急需调整。中国金融业目前高盈利状态,完全可以通过适度降低利润分享份额,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对此,范教授分享了调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利益分配的两个思路,一是降低金融服务的价格,二是逐步放宽金融业的进入门槛,通过竞争抑制垄断溢价。基于此,建议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放松金融业的进入门槛,通过金融业的反垄断,改善竞争环境,这既能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又能调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分享结构,推动金融同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实施均衡发展?考虑到中国金融体系的二元性特征,范教授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思路调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一是在金融组织结构优化重组的基础上,放松金融业的进入门槛,通过竞争抑制垄断溢价,降低金融服务的价格。二是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贷款的利率和金融服务的价格。三是探索减费让利机制化,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果纳入监管考核体系,引导金融业切实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家庭金融与金融产品设计
——吴卫星教授

第二场主旨演讲的主题是“家庭金融与金融产品设计”,主讲人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吴卫星教授。吴教授从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出发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金融科技的发展给金融消费者带来的挑战,并针对目前金融产品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吴教授首先指出,以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大大提高了金融消费者的广度。但是,金融消费者在复杂的新技术环境下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同样的金融产品,不同的金融价格”、“金融产品的非标准化”以及“服务条款的隐形的费用”等现象诱使金融消费者做出错误判断。针对以上挑战,吴教授认为可以从推广金融教育、增加法定披露要求、强力介入各种产品的销售过程,降低金融消费者的错误决策、强力干预理性投资者和行为投资者之间的行为以及禁止过高费用的信用卡等一些产品等多个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接下来,吴教授分享了他的两篇相关研究成果,分别是关于财务杠杆对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影响、金融素养与家庭负债的关系研究。他的研究发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能为更多的人群服务、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务目标是金融创新的光明面,引诱投资者偏离自己的偏好和金融机构利用产品的复杂性获取超额利益是金融创新的黑暗面。如果金融创新得不到正确引导,将会加大居民贫富差距、破坏竞争精神以及让人们失去对金融系统的信任,这是与我国金融监管背道而驰的。针对以上挑战,吴教授认为可以从推广金融教育、增加法定披露要求、强力介入各种产品的销售过程,降低金融消费者的错误决策、强力干预理性投资者和行为投资者之间的行为以及禁止过高费用的信用卡等一些产品等多个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文/尹筑嘉、梁帅 图/卿建华、肖芷欣、韦曦妤 审/彭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