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内容提要

2021-01-25 





红色文化的重要精神是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

———访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全国

红色文化研究会顾问张全景


王岩

 

【张全景简介】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全国红色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撰写的文章有《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沂蒙巨变看党建》《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吗?》《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马恩著作的学习》《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尽善尽美唯解放”———纪念王尽美同志诞辰120周年》《县委书记要像杨贵一样勇于担当》《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社区干部吴天祥》等。主编著作有《干部人事工作概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论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策划编辑《中国吏部研究》(安作璋主编)等书。

【作者简介】王岩,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革命文化、文化软实力。




论 文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三维审视


杨威 闫蕾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为什么要重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研究,以及怎样从中汲取思想滋养以推动新时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从理论、价值、实践三个层面来展开分析。从理论维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内涵呈现,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从价值维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实践进路,有利于深入理解其辩证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精神特质及其世界意义与中国价值;从实践维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现实启示,有益于新时代的中国农村文化通过保持先进性、把握人民性、提升开放性三大举措实现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农村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杨威,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闫蕾,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启示


吴宁 秦雅楠

 

【摘要】列宁晚年在对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文化建设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所占的“重心”地位问题,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列宁以国民文化素质整体低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官僚主义作风、合作化中断为着力点,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对当时俄国落后的文化状态做出彻底的改变,俄国才能向前发展,提出了以发展教育为基石、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关键、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为原则的文化建设思想。列宁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不仅给当时俄国发展以重大支持,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列宁;文化建设;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吴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秦雅楠,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中国共产党与中医药的百年传承创新


欧阳雪梅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与时俱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坚持辩证法,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对中医文化充满自信与自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为世界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医药;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欧阳雪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共产党人的民生幸福观综论


谢元态 李冬莲

 

【摘要】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幸福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内核”,要同时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幸福,既要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也要吸取历代先贤“幸福观”的精华。与资产阶级幸福观文化内核———“我占之”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文化内核是“我为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最崇高的民生幸福观:“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者共同的民生幸福观。“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幸福观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为人民服务”幸福观的升级版。新时代的民生幸福观,具有从人口素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多维度的内涵。相应地,构建民生幸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从六个维度展开。

【关键词】民生幸福;文化基因;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简介】谢元态,江西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转型经济;李冬莲,江西农业大学2019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从抗战文化史到文化抗战史:学术史、概念及范畴

———以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史为中心


王继平 杨晓晨

 

【摘要】文化领域的抗战研究是从抗战文化史研究开始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抗战文化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1世纪初以来,出现了由抗战文化史到文化抗战史研究的转变。文化抗战史与抗战文化史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了“文化抗战”与“抗战文化”两个概念。文化抗战是指中国人民特别是文化界人士通过各种文化载体进行的抗日斗争,抗战文化则是文化抗战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对其进行历史考察便构成文化抗战史和抗战文化史。文化抗战史和抗战文化史各有其研究范畴、范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是抗战时期文化抗战的主导,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抗战文化引领抗战文化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关键词】抗战文化;文化抗战;抗战文化史

作者简介王继平,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杨晓晨,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博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儒学现代化


郭瑞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根本性事件。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与儒学冲击、碰撞、交流,最终实现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儒学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相互联系:儒学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民族的形式与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下实现现代转化。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不同面相,批判继承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化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对儒学不断升级的意识形态批判表明党还未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受错误思潮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弱化,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行渐远。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儒学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进入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学现代化;儒学

【作者简介】郭瑞,中共中央党校博士,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

 

 


论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


隋云鹏

 

【摘要】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是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创造社会主义工业文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新的天人关系,引领文化全球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文化的新形态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优秀方面,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也要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创造的社会主义工业文明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工业文明,是赋予人民新的文化生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工业文明。天人关系即天文与人文的关系,必须转变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天文与人文的关系是农业文明的核心,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工业文明的核心。创造新的天人关系,必须赋予科学深厚的人文精神,赋予人民新的文化生命。

【关键词】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工业文明;文化全球化

【作者简介】隋云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是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信仰、信念与信心: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实践遵循


吴艳东 廖小丹

 

【摘要】信仰、信念、信心(统称“三信”)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深沉、持久、强劲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共识及人民认同的本质反映,也是民族风貌的价值表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语境下,“三信”专指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三信”内涵有异,其本质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极度信服与相信,具有时代性、能动性和民族性。从辩证关系的角度看,“三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而言,它们在形成路径上各不相同、内涵层次上各有差异、现实表现上各有特色;同时,它们又相互贯通,层次上相互递进、结构上交互相通、实践中融合互促。自觉做“三信”的积极崇善者和忠实践行者是新时代的应有遵循。

【关键词】信仰;信念;信心

【作者简介】吴艳东,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廖小丹,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思想文化领域要重视反封建迷信教育


谭劲松 姚菲菲

 

【摘要】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思想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重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抵御错误思潮和反动思想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既要高度重视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的批判抵制,也要注重清除封建迷信思想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精神污染。封建迷信思想作为一种腐朽颓废的意识形态,不仅毒化社会风尚,危害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污染民众心灵,扭曲青少年“三观”,腐蚀党员干部思想。肃清封建迷信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深入开展反封建迷信思想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领域;封建迷信

【作者简介】谭劲松,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硕导,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姚菲菲,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时代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制度安排

———基于《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分析


王永斌 王琪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离不开政策支持,制度安排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部研制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立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际情况,回应现实诉求,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新时代建强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进一步激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内生动力,提高政治站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完善制度结构,强化落实督查,发挥制度体系的综合效应,不断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度安排

【作者简介】王永斌,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琪,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化解策略


董慧 程伊琳

 

【摘要】高校是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地。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显得更为必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筑牢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防线,不仅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政治信仰、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化解策略。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和谐

【作者简介】董慧,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程伊琳,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冠肺炎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网络谣言

治理研究


王可欣 郝书翠

 

【摘要】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为探析公共卫生危机中谣言的形成与治理,提供了新的启示。从谣言内容上看,新冠肺炎的网络谣言主要涉及疫病的来源、消除疫病的措施、疫病造成的影响等方面。透过这些谣言内容,可以从产生和传播两个层面来分析它们的生成原因。从产生层面上看,受众认知水平的偏差和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动机是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从传播层面上看,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新特征,受众整体的素质水平偏低,以及谣言监管机制的不健全,是谣言传播的主要原因。对此,可以在预防和应对两个方面提高网络谣言的治理水平,一方面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受众的认知水平和加强法律监管来预防谣言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媒体自律、重视心理疏导和完善辟谣机制来切断谣言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公共卫生危机

【作者简介】王可欣,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郝书翠,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比较。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

路径研究


刘彦武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县域安。一方面,文化发生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是浸润隐现的,发展是长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的复杂程度。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考虑中国乡村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允许基层探索多样化的振兴路子。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性工程,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国家现代化两个阶段安排,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如何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何在?我们应在策略、机制、行动、政策等方面体现改革创新。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治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作者简介】刘彦武,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授,《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上一条:2020科学文化推荐书单(18种) 下一条:关于科学的17本好书 | 人类思想发展的原动力

关闭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文科楼B座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25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