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天下一名师
作者:易雪松
金盆岭校区绿树掩映的校园里,时至今日,无论是盛夏的拂晓,还是寒冬的薄暮,人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和他的老伴在兴致勃勃地散步,甚至还能够听到他与相遇的师生进行交谈的亲切话语和朗朗笑声。他,就是“国务院政府津贴”与“教育部曾宪梓高等师范优秀教师奖”最早获得者之一的廖世翘教授。
廖老师年轻时,先后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极其深厚的英语知识和挥洒自如的应用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曾在外交部从事专业翻译,熟练的译技常常博得同事们的交口称赞。南下以后,他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执教英语,时间长达六十个寒暑。他教过的学生有如桃李,遍布华夏,尤以三湘四水为最。比如,长沙理工大学前党委书记王耀中教授就曾经是廖老师的学生。王书记每逢谈及这段经历时,总是给予廖老师以高度评价。又比如,外国语学院的退休教师洪文翰、隆植民、张元宁、张成唯、刘永灿、郑延国、覃先美、毛解玉以及在岗的段胜峰、李罡等等,全都受到过廖老师的教诲,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教学中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无一不是廖老师影响的结果。
廖老师的英语教学具有八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英语词汇量大,被人誉为“活字典”。二是口语异常流畅,有时候连一些英美人都自叹弗及。三是授课充满激情,尤其是幽默风趣的表达,令课堂气氛分外生动活泼;没有人做他事,没有人打瞌睡,更没有人迟到、逃课。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口笔头表达能力。五是坚持课外辅导,同学们凡是有弄不懂的问题向廖老师请教时,他总是有问必答,他那细致的解释、精辟的分析,往往令同学们感叹不已。六是随时进行知识“充电”。廖老师从不因为自己学识渊博而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由是被师生们称为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七是对学生的教育不受年限的制约。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还常常写信或当面向廖老师请教,廖老师总是一如既往地有求必应,热心解答。八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廖老师不仅教学出色,而且科研成果丰厚,先后有《涉外英语口语》、《英语应用》、《大学英语笔译实务教程》、《英语应用文》等20余部专著和译作行世,深受外语界同仁的好评,其中一些专著甚至还累销累印。
教学之外,廖老师对兄弟院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科建设也格外关心。比如廖老师在长沙水电师院外语系担任系主任期间,就曾给予长沙交通学院许多无私的帮助。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交院学生组织英语协会,邀请他担任顾问,他欣然接受。英语协会成立的那天晚上,他早早地来到交院综合教学楼即现在的金盆岭校区14教的一间阶梯教室。当主持人进行介绍时,与会的全体学生和外语老师无不笑逐颜开。会上,廖老师发表了一番谈话,他那热情洋溢、生动有趣的话语更是激起了师生们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从那以后,交院的英语课外活动在交院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的具体辅导下,开展得益发频繁。
九十年代末,刚刚建立不久的交院外语系,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计划向主管部委即交通部申报英语专业。申报材料中必须签有学校所在地其他高校英语专家,即人们口头禅中的权威的论证意见。外语系的负责人立马想到了廖老师。相传在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负责人来到了电力学院教师宿舍区,廖老师和师母马医生笑容满面地开门欢迎。廖老师态度非常谦和,未有丝毫权威的架势。不顾天气的炎热,廖老师伏案写出了论证意见,对交院外语系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科研成果等给予了充分肯定。没有奉上一分一厘的劳务费,没有献上一丝一毫的时令礼品,反倒是廖老师贴给这位负责人好几瓣味道鲜美的西瓜。
作为廖老师的学生,笔者一直受到他的教育、关心和帮助。60年代初,我曾不时向他请教一些英语词语的特殊用法,他那鞭辟入里的解析,总是令我心悦诚服;我担任大学教师之后,在《中国翻译》、北外学报、上外学报上发表了文章,他便将我与当年师大外语系的“两大精英学生”萧立明、彭长江相提并论,进行鼓励;1997年,我被评上教授,他特地从电力学院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凡此种种,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风吹雨打过的青松翠柏,往往百折不饶;千锤百炼过的崇山峻岭,往往经久不衰。衷心祝福廖老师和师母健康长寿!热切期盼外国语学院在不久的将来,举行廖老师九十华诞庆贺会,乃至一百岁华诞庆贺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