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书记信箱:cslgsjxx@csust.edu.cn
  • 校长信箱:cslgxzxx@csust.edu.cn

同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6】

2017年06月02日 16:42 来源:

六、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一)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深化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协同创新,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工作主线,以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以科研项目、科研基地、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为抓手,重点加强组织协调和宏观引导,抓两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分层次(顶尖科技人才、中青年科学家、青年后备人才),构建和完善“三横两纵(学校-院系-课题组(团队)、学校和高等研究院)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集聚和稳定一支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实现同济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促进同济大学科技与社会服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注重科研组织体系与评价机制改革

进行科研人才队伍与支撑队伍的聘任、建设、考核开展改革,搞活科研组织体制机制,优化科研考核评价办法。

1、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合,探索合同聘任的新型用人机制,进一步推进科研项目聘人政策,建立灵活多样、反应迅速的人才通道,吸引和集聚优秀科研人才,建设一支初具规模、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队伍。积极探索实行教师、团队、学科和学校共同负担、共同受益的选人聘人新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学科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教师、团队、学科在聘人选人留人上的自主权,形成优秀人才能够及时留下来、能够安心留下来、最终能够快速成长起来的机制。积极探索严格的合同聘任机制和聘期考核机制,保证科研创新队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形成优秀人才能够优先选留,不合格人才能够及时流出的机制。

2、充分发挥优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探索以科研团队为建制的科研攻关、考核和评价机制,提高重大项目的承接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以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组建若干科研创新团队,探索实行团队负责人制,给予团队负责人充分的自主权,实行团队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3、调整科研考核评价政策,实行由注重项目经费向注重成果产出的逐步改变,实行由数量向质量的逐步改变,实行由粗放式评价向差异化、分类化评价的逐步改变,实行由短周期评价向合理周期评价的逐步改变。与相关科研政策的调整相结合,探索实行合理科学的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潜心科研、安心科研、积极开展科研的氛围和环境。

4、积极探索实行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运行、评价机制,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相对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为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有力的支撑。结合已有或规划的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设置若干技术支撑岗位。按照技术支撑平台管理与运行的要求,同时根据学科的不同情况,建立包括仪器设备使用率和共享率、服务数量和质量、仪器设备的再开发和相关研究、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培养等在内的评价体系。提高技术支撑队伍的待遇,提供技术支撑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技术支撑队伍的积极性。

(三)深化科研与服务能力提升的内涵建设

采取各项建设措施,深化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内涵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

1、建设高等研究院,创新科研组织管理体制,培养集聚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队伍,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高等研究院,实施相对独立的特殊人事、财务、科技政策,吸引国内外杰出研究人才,集聚和稳定一批专职科研队伍,选拨和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及科学前沿问题,长期稳定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工程技术研究,促进我校科技竞争力跨越式发展。

高等研究院下设若干专业高等研究院,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基地,主要包括若干科研创新团队、必要的技术支撑岗位和适量的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创新团队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团队成员由首席向全球招聘,岗位可以灵活聘用;高等研究院实行(准)年薪制,待遇明显高于学校同类人员,薪酬的支付采取学校支持和团队自筹相结合的方式。高等研究院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采用年度小结、3年检查和5年任期总结的考核办法,实行目标考核与潜能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学术环境。

学校将集中资源,对高等研究院进行重点支持,院内探索团队建设和宽松评价的机制,支持团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优秀人才与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大力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2、积极参与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加强学校层面的组织和协调,提高学校承担重大项目的竞争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参与国家或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是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措施。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重大863和国家支撑计划、重大产学研计划,以及围绕科学与技术发展中的重大前沿问题,服务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对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为目的,结合同济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有目的地整合学校力量,形成有一定组织性的课题组,包括交叉学科课题组,开展预研。在承担项目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拔尖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在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整合学科和队伍力量,加强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争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促进协同创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同济大学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争取建设若干国家级和上海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知识服务平台。

3、建立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加强学校国际科研合作能力

积极务实地开展国际合作,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实验室的思路,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我校与意大利环境国土部共同建立的意大利-同济技术转移中心,与德国科教部联合建立的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在绿色建筑和土木、交通、环境等工程研究领域的合作,与巴黎高科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合作,与美国在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合作研究等工作。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利用高等研究院的政策,积极引进海外杰出科研团队和人才来中心工作。

4、建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完善和建立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建立从成果整理、申报、推广、转化等完整的服务体系,修订产学研项目管理政策,提高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制定合理政策,鼓励成果代理人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团队。

联合组建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主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有关院、系、各方面的资源,联合学校科技处、科技园、知识产权学院等,组建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学校科技资源与产业及资本的结合搭建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紧密联系的协作平台探索具有同济特色的技术转移运行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5、服务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服务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化“三区融合”,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学校十分注重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产业将继续联手杨浦、嘉定、普陀等地方政府,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合杨浦区,继续推动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促进同济大学创意设计相关学科的发展;联合嘉定区,积极推进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重点建设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联合普陀区,推进科技园沪西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完善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体系

从科技政策、科研管理体系两个方面着手,建立与完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的各项保障政策与措施。

1、调整和完善科技政策,形成系统的科研政策体系

科技政策的制定将从加强绩效管理、强化服务与组织两方面着手,“推动”和“引导”相结合。一方面,与人事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评、考核制度。修订教师科研业绩考核、科技经费管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更加注重科研层次和质量,引导科技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视科技产出。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基地建设与管理等系列科技政策,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科研政策管理体系。

2、建立与完善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保障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实施原则,进一步明确院(系)在科技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院(系)的二级管理职能,调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学科差异,充分发挥学科和教师的科研潜力。

建立“三横两纵”的科研管理体系,调动一切积极性。三横,即学校、学院、系或研究团队,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两纵,即科技处、高等研究院。科技处全面协调、管理学校的科研工作,高等研究院则围绕学校科学研究的重点,提升创新团队和人才水平、承接大项目、建设大基地、产出大成果、支撑大服务。


文档附件:

上一条:同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3】 下一条:清华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