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8日 来源: 作者: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832     学科级别: 一级

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属工学门类下一级学科,下设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与机械等二级学科,主要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可食性原料及其制品为对象,研究其在加工、制造、贮藏、包装、保鲜、流通、消费等方面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特性,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营养、安全等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

长沙理工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肇始于1982年,2006年获“食品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21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58人,其中博导12名,硕导39名,形成了一支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领衔、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部级人才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科拥有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细胞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水生资源食品加工”“预制菜”“湘味餐调智造与质量安全”湖南省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平台6个,主办有CSCD中文核心期刊《食品与机械》多年来致力于为食品行业和湖南地方经济服务,凝练出了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安全4个优势研究方向,其中:食品科学方向重点研究功能因子绿色提取、活性肽制备与功能因子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蛋白质酶法与糖基化改性、传统酿造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等;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方向主要开展以籼稻、大豆、杂粮等粮食作物中关键组分相互作用机制、品质控制和深加工应用和木本油料新资源开发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方向主要以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特色果蔬、淡水鱼为研究对象,开展冷鲜/速冻产品保藏原理及应用、传统休闲即食产品工业化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安全方向主要瞄准食品危害因子检测及装备制造和食品风味成分分析等实际需求,开展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发展传感模式和探针构建理论,建立关键分析技术与仪器研制。4个研究方向相互依托、相辅相成,长沙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色鲜明


序 号

研究方向  

1

食品科学

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4

食品安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掌握坚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较深入地了解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新动向;

3.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技术和工程实践技能,能运用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开展本学科的新工艺、新理论、新产品研究和工程实践,具备良好的科研、设计、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

4.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与生产实际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总结和评价科学研究的价值,清楚地汇报科研成果;

5.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有一定的创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6.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并具备使用外文进行科技写作的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7.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三、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小组成员要协助导师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

1.硕士研究生应按教学计划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取得所需学分,培养中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以自学方式获得学分,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和专题式等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化健康发展。

2.组织引导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作学术报告和发表学术论文,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

3.在完成理论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按期完成在学术上有水平、在社会和经济上有价值、具有新见解的研究论文。

四、学制与学分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其中休学创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2.原则上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研究、撰写及答辩的时间要求不少于1年。学习成绩和科研情况表现特别优秀的学术型硕士生,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3.最低学分要求如下。

总学分

课程总学分(28学分)

培养环节学分(13学分)

学位基础课

选修

课程

教学科研实践

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开题

中期筛选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预答辩

公共

基础课

学科

基础课

学科

前沿课

46

6

10

2

10

2

3

2

2

2

2

第二课堂5学分

注:学生至少获得第二课堂5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认定见《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环节)名称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学位基础课

公共

基础课

G1211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必修6学分

G1211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G1311001

综合英语

2

G1311002

学术英语

1

学科基础课

X2011002

Advanced Food Chemistry

2

必修12学分

X2011003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2

X2011004

现代食品营养学

2

X2011005

高等食品酶学

2

X2011006

生化分离技术

2

学科前沿课

X20110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题

2

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X2012001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题

2

至少选10学分

X2012012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题

2

X2012003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题

2

X2012004

食品安全专题

2

X2012005

食品生物技术专题

2

X2012006

现代仪器分析

2

X2012007

食品风味化学

2

X2012008

分子生物学(双语)

2

X2012009

现代发酵工程

2

X2012010

功能性食品研究及开发

2

X2012011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

2

素质提升课程

G1312001

英语口语

2

Y5012001

学术论文写作与表达(在线课程

1

/ⅠⅠ

Y5012002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在线课程

1

/ⅠⅠ

Y5012003

专利申请实务

1

ⅠⅠ

Y5012504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在线课程)

1

I/II

Y5012007

工程伦理(在线课程)

1

II

第二课堂

G1912500

体育

2

/

2学分

G1512500

美育

2

/

G1312500

第二外语

2

/

Y5012500

劳动教育(社会实践)

1

/

必修

Y5012501

入学与毕业教育

0.5

I/VI

Y5012502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0.5

/

Y5012503

形势与政策

0.5

/

Y5012504

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

0.5

I-VI

必修环节


教学科研实践

2

I/II



学术活动

3

I-VI



中期筛选

2

III



学位论文开题

2

III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2

IV



学位论文预答辩

2

VI


注:1英语实行免修申请制度

2鼓励学术型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跨学科选课,每学期开课后第1周开放(具体时间以研究生院院培养管理科当年发布的具体通知为准)。每名硕士生可跨一级学科选修不超过两门跨学科专业课程。

3同等学力及跨学科报考的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骨干课程2门,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由导师和学院负责检查和审核。

六、必修环节及要求

1教学科研实践,计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包括对本科生的相关课程辅导答疑、改作业、指导毕业设计或生产实习、实验室建设等,或参与实际研究课题的调研及编写调研报告。实践工作环节的工作量应不少于40学时或不少于2周,由学院硕士研究生考核小组进行评定考核。评定不及格者需进行重新考核,及格及以上者计2学分。

2学术活动,计3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至少参与不低于15次学术活动,其中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会议1次,必须在本学科内做学术报告或阶段性研究报告1次以上,需提交参加学术会议论文复印件、研究报告复印件或学术报告小结(2000字以上),注明时间、地点,并经导师签字。由学院硕士研究生考核小组进行评定考核,评定不合格者需进行重新考核,及格及以上者计3学分。

3文献审查

硕士研究生必须调研、查阅中外文献(至少40篇,外文不少于50%,近5年不少于50%),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进展。学院在第2学期结束前组织文献审查,对学生文献阅读情况进行考核,审查未通过者须参加二次审查,通过后方可继续进行开题。

4中期筛选,计2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执行中期筛选考核制度,学院组织硕士研究生考核小组,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情况等进行中期考核。中期筛选考核应在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通过者,准予继续开展论文工作;中期考核未通过者,依据相关文件对学生进行筛选和分流,中期筛选合格者计2学分。

5学位论文开题,计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完成后在系统内填写开题报告内容及开题情况等,由学院和研究生院进行审核。研究生应在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技术(理论)难点及拟解决方案等,并制定出论文的具体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不少于5000字,文献阅读量应超过40篇,其中外文文献所占比例达30%以上。由导师评阅并写出评语,经学院硕士研究生考核小组研究同意,报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核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开题合格者计2学分。

6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计2学分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发挥学科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作用。在第4学期结束前由教研室及导师组成的检查组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进行一次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待解决的问题及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方面。中期检查通过者,准予继续开展论文工作,并在系统内填写中期检查情况备查,中期检查合格者,计2学分

7.学位论文预答辩,计2学分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第6学期开学初进行,由本研究方向组织学位论文的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对研究工作、学术成果等进行全面审核,对学位论文提出改进意见;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论文后续工作。正式送审前,研究生需要根据专家在预答辩过程中提出的意见进行适当补充研究、逐条修改或说明,并形成书面材料,经导师审查后,提交学院进行备案。预答辩结论为合格,根据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对论文修改完毕,并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向研究生院申请学位论文评阅;预答辩结论为不合格,在半年内,根据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全面修改论文,并经指导教师同意,重新进行预答辩。重新预答辩仍不合格,则不再受理预答辩申请

七、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的格式应符合学校的统一要求,要反映本人学位论文应达到的学术水平和工作量要求,学位论文一般以汉语撰写(外籍学生经批准可用外文撰写),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数据可靠、推理严谨、表述准确、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1.学术工作量与撰写规范

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不包括目录、参考文献和致谢等内容),参考文献至少50篇,其中外文不少于1/3,近五年不少于1/3);内容应立论正确、数据可靠、图标规范、推理严谨、表述准确、层次分明、文字精练;学位论文格式规范符合GB7713-87国家标准和长沙理工大学统一要求,论文的图表、格式规范,文字精练,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2.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要求在CSCD核心及以上刊物或在《食品与机械》期刊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以上(论文均须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且第一单位署名必须是长沙理工大学)。发表论文指已正式发表或尚未刊出但已有正式录用函的论文。

3.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参照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执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名单由指导教师或培养学院提出,答辩委员会一般由35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正、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一般应有外单位的专家,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中应有1名外单位行业专家。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可参加答辩委员会,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本校相同或相近学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或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设答辩秘书(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1名。答辩合格者,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4.申请学位论文提前答辩的要求

在学期间,对已经完成下列条件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1)在读期间品行良好,无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已按培养方案要求修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且无重修记录;

3)通过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完成学位论文且经导师评定达到毕业要求;

4)发表论文情况

要求在发表在校定A1及以上论文1篇(论文要求见刊,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且第一单位署名必须是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