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之窗 > 党建引领 > 正文

党建引领

中秋后三日齐聚一堂,文新“新师生”夜坐对谈 ——第十三期“长理中文岭上谈”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来源: 作者:


10月9日晚,第十三期“长理中文岭上谈”在长沙理工大学金盆岭校区九教113教室举行。作为新学期第一场,本期活动以“长理文新我来了”为题,邀请秦红玉、高家鹏、冯俊敏、魏圣兰四位新进教师与百余名本、硕新生齐聚一堂,共话学业成长。此次活动由文新学院中文教工党支部与新闻教工党支部共同组织,副院长侯承相担任主持。


活动伊始,侯承相引用明代诗人陈霆《中秋后三日与客夜坐》中的诗句“宵分尚有闲生活,相对谈诗兴未终”,既点明了本期“岭上谈”恰逢中秋后第三夜,又富有诗意地呼应了师生围坐、促膝长谈的现场氛围,为活动添上一抹人文底色。活动方将同学们通过问卷星提交的对新老师的第一印象展示在大屏幕上,拉近了师生距离。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秦红玉老师率先开讲。针对问卷星中提出的“在短视频刷屏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静心阅读”,她给出“三步法”: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把书中内容进行拆分,一边记录一边消化。对于同学们感到焦虑的“文科就业难”现状,她一句定调:“可以焦虑,别被困住。”要守住对文学的热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四年时间把实力攒厚,这样就能打破壁垒、创造机遇。谈到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她给出“最低成本攻略”:上好每一节必修课,跟紧老师的节奏,主动探索兴趣方向。

对于冯俊敏老师,同学们的第一印象是“温柔恬静、内外兼美”。她本科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进入电影研究,如今从山东“一路向南”落户湖南,来到文新学院新闻系执教,将把银幕思维带进课堂。她强调,新闻人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更要具备怀疑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能够亲身实践、刨根问底,不放弃对真相的追求。

魏圣兰老师被同学们认为“温婉淑雅、蕙质兰心”。她在回答同学们关心的“新闻与文学的联系”时,指出“讲好一个故事”写好稿子的关键,新闻稿件应贴近人民生活、传递真实情感,将人文关怀与客观事实相融合。关于新闻从业者如何面对AI时代,她提醒大家:新闻学的发展离不开新工具,但工具媒介再变,人自身的基本功才是根本,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应打好写作基础、善用算法工具,这样才能共创新闻未来。

高家鹏老师被同学们评价为“文质彬彬,成熟稳重”。他回应了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关“比较文学”专业的问题,强调跨学科视野与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同学广泛涉猎、小处切入、见微知著,通过文本实例把握逻辑主旨,做到“书本为辅,文本为主”。

在现场答疑环节,四位老师围绕发展方向、学习方法与人生经验三方面进行了集中解答。关于专业能力提升,笔头要硬,镜头也要稳,拍剪说写“四件套”至少先拿得出手;面对文科就业,应“不设限、多尝试、增实力”,要都试、多错、多攒作品,这样实力才会上去;关于论文写作,第一步可从模仿入手,可借助知网等工具,对学习对象进行逻辑梳理,练习摘要撰写;关于文献阅读,建议应带着问题出发,注重积累与反复研读,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随后,活动进入轻松活泼的“锦鲤礼”互动环节。文新学院教师精心挑选并随机派送30本优质图书,既传递知识分量,更留下学院温暖印记。在“现场问”环节,师生面对面畅聊:老师们不仅倾囊相授大学“通关秘籍”,还倾情推荐电影《安东尼娅家族》及汪曾祺、史铁生等名家作品,勉励学子广泛阅读、跨界积累,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活动散场后,同学们仍围拢在老师身旁继续追问,交流声久久不息。融洽的氛围迅速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悄然强化了“文新人”的身份认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学习通平台继续上传自己拍摄的活动现场照片,并留下了反馈观感与建议,共同期待着下一期“岭上谈”的到来。

(图/周思彤 文/宋宇轩、王廷、郝星蓉 一审/黄莹 二审/黄婧 三审/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