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写作与沟通”开课一学年暨“大学应用语文”创设十五周年即将结束开课之际,为了充分总结“大学应用语文”课程的教学经验,搞好新旧两门课程的教学衔接,推进“写作与沟通”课程建设,6月30日下午,中文系组织全体教师在金盆岭校区9-318召开了“写作与沟通”课程专题教学交流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侯承相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中文系副主任周静主持。
此次会议聚焦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过程与环节等核心内容,分两方面展开:一是教学经验分享,重点是请已参与“写作与沟通”授课的11位老师分享教学经验,为其他即将开课的老师提供借鉴;二是查摆教学难题,重点是请与会的老师共同剖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方法与方案。
在第一阶段的交流中,冯利华、黄莹、谢卓婷、曾真、唐昱、王莉、刘雨佳、刘雅、王艺文等老师先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写作”与“沟通”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比重、借助AI安排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礼仪规范实践、组织与引导学生写作读书报告、课程考核的题型与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分享。老师们认为,充分的教学准备,多模态教学形式的运用,灵活的互动环节的安排,有助于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走出教学困境,提高课堂管理的成效;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的生活与需求运用真实的教学案例,发挥教师专业擅长运用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案例,有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第二阶段的交流中,周云鹏、郑劭荣、宁淑华等回顾了“大学应用语文”创设以来课程的发展,分析“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的难点,就立足专业优势、发挥个人特长、重视文本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与写作,将有趣、有用与有节相结合,讲好高质量的“写作与沟通”课提出了建议。
会议最后,侯承相副院长高度肯定了“写作与沟通”课程开课一年来取得的成效,介绍了学校督导对于课程教学的优良评价以及各个学院对于课程开设的积极反响,强调今后要保证教学质量,并对课堂管理提出要求。
此次会议,老师们会前认真准备,发言内容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充分考虑了“课堂”这个主要阵地。近三个小时的分享和交流体现出三个特色:一是案例丰富,很接地气。结合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多个不同场景的教学案例;二是内容广泛,体会深入。涉及到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感悟等各个方面;三是各有妙招,各有心得。介绍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工具多样化。近年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致力于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申报和教改项目申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对全校性人文通识课程“大学应用语文”进行提质升级,努力打造“写作与沟通”课程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通过此次会议交流,老师们更加明确“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增强了今后搞好这门课程教学的信心。 (文/周静 图/黄莹 一审/黄婧 二审/侯承相 三审/刘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