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7月25日,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队在文新学院副院长戴钰、新闻系支部书记赵华健的带领下,走进了通道杜鹃草堂寻脉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薪火。
九十一载光阴流转,那场决定命运的转兵已成历史,但大山深处的通道侗乡如何将这份厚重的红色历史唤醒,让它不再仅是史料里的记载,而是成为滋养当下、带动一方发展的活水。实践团队带着这个疑问在杜鹃草堂与怀化市文联名誉主席、杜鹃草堂创始人杨少波、通道县史志办主任杨海宏、通道县文旅发展中心主任石小玉等嘉宾围坐一堂,开展主题为“寻脉通道转兵,红色文化传播如何真正赋能乡村振兴”的座谈会。
“通道县太偏了,‘通道转兵’这段历史一度尘封多年。”面对通道是如何挖掘和传播通道转兵这段红色历史提问时,杨海宏向实践团队解答道,为了重现通道转兵这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杨少波付出了很多努力——十余年间,他的足迹踏遍苗乡侗寨,挨家挨户寻访亲历者或知情人,通过线索反复求证、去伪存真。终于,他在2007年出版了《通道转兵》书籍并于2011年拍摄同名电影,填补了党史和军事的相关空白。
调研中,优美的侗族歌舞和热情的侗乡人民深深感染了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如何发挥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民族特色,让红色文化与侗族文化合力赋能乡村振兴?答案的关键,在于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好的平台。”杨少波笃定地说。杜鹃草堂连续三年举办的武陵山杜鹃文化节,村民们自发从四面八方的村寨赶来,将红军故事与侗族歌舞结合,化作舞台上的情景剧与表演。这热闹的节庆不单是红色记忆的传承,更是山乡脉搏的共振。
石小玉则向团队展示了更为具体的“赋能”举措:“在一些大型节日时,我们会准备农产品作为伴手礼进行销售,周边企业也会制作一些文创产品、纪念品,这有利于我们实现经济增收。”这些尝试,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市场之间建立联系,让红色文旅的溪流汇入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江。
交流环节结束后,杨少波亲自引着实践团队参观和体验杜鹃草堂的各个项目。开园以来,杜鹃草堂始终秉持着“让后人铭记先辈,让历史告诉未来,以文化促进旅游”的理念。面对实践团队“如何将红色历史遗址,真正转化为文旅资源”这一提问,他细数草堂内景点项目策划的匠心布局:“转兵西进碑、茶马古道,是历史的印记。”他的脚步停在长征模拟体验区前,“飞夺泸定桥、重走长征路这些沉浸式体验项目,是让游客感受红军长征路的困难与艰辛。”
杜鹃草堂的红军故事与侗歌余音未绝,通道人将继续探寻着新时代的“转兵”——如何让红色持续不断地赋能侗乡振兴?面对石小玉主任坦言的通道自媒体“起步晚、声音弱”的传播困境,长沙理工大学文新学子决心以专业作答,用镜头深挖“通道转兵”口述史,以大学生视角制作微纪录片《寻脉·通道转兵》,投向受众群体广泛的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让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文/蒋雨恬、王涵 图/林天烁)
(一审/戴钰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