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简介

长沙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班简介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5日 来源: 作者:

1、培养理念

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遵循理工科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构筑拔尖创新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拔尖创新复合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土木和电气行业复合型高素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行业精英。

2、培养目标

培养一批家国情怀深厚、学科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固、科研能力突出、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继续深造或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拔尖创新人才。

3、建设专业

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选拔方式

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高考投档录取。

5、办学基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显著的电力行业特色,专业源于原电力工业部直属高校,围绕电力行业拔尖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设置课程系统、组织安排教学。本专业是《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拥有国家优秀实习基地,构建了深入电力公司1对1的社会实践与实习模式。

专业教学科研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4人、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7人。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智能电网协同创新育人教师团队”,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监控创新团队”,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智能电网故障监控研究生导师团队”。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7省级教学平台,8个课程实验室,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在校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科技竞赛奖励100余项,其中“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5项

电气学院部分平台展示


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灾害电网安全分析及应急处理分室

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土木工程专业

本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及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均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均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专业所在学科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数十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获得B等级及以上,均为我校优势特色学科。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郑健龙院士领衔、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等多项国家级人才计划齐全的师资队伍。围绕我国现代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坚持自主创新,针对规划、建设、管理和运営中出现的诸多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重大科技成果,为土木、交通强国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风工程与风环境研究中心

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6、特色与优势

(1)实行最优化教学。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聘请国内外学者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教师授课。独立为创新班开设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单独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专门配备学业导师开展学业与职业辅导,安排企业导师指导集中性实习实践,实行双导师制。

(2)享有最优惠政策。创新班学生每人可获得特别奖学金3000元(满足评定条件),可优先申请学校各类奖学金;创新班学生按学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条件,享有优先推荐资格,其计划名额不少于 20%;免试推荐本校硕士研究生的,可享有硕博连读、“申请—审核”攻读博士研究生资格。

(3)大力支持国际交流。聘请海外教师授课或讲座,共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资源,加强全英课程教学;通过开展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暑期学校、实验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短期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选派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共享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课程资源,加强全英课程教学,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

(4)加强实习实训实践。整合全校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整合学校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就业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双创基地,建立有国际化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拓展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并为创新班提供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参观企业学习


       










实验教学


       


7、师资力量(名师导学)

创新班集中各专业最优质的师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国家级人才计划齐全的师资队伍,如表1。

表1创新班优质师资队伍

以下是部分代表名师简介:

曹一家,男,1969年生,中共党员,湖南益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家级人才,先后荣获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重大创新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资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发表的论文已被SCI和学术同行他引超过500次。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电力生产实际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曾祥君,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主编。现任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级人才。担任湖南省智库联盟专家、湖南省制造强省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中文核心期刊《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主编、CIGRE(国际大电网组织)C6(配电与分布式发电)专委会委员、“电网安全监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行业及地方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家科技奖励通讯及会议评审专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仪器项目等项目的通讯及会议评审专家,担任湖南省及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通讯及会议评审专家。



李传习,教授,男,1963年生,湖南衡阳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桥梁安全与维护协会执委会委员,《桥梁》杂事理事,湖南省公路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会员,《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编委,湖南大学博士毕业。先后任长沙理工大学桥梁实验室主任、桥梁教研室副主任与主任、桥梁与结构工程系副主任(副院长)、土木与建筑学院副院长与院长、师资处处长等。




杨伟军,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会长。从事土木工程研究,主持完成相关科研千万余元,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9本,出版教材5本,主、参编国家、协会规范5本,主编省地方标准15本。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13项,获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中“GBF蜂巢芯集成技术及其在现浇混凝土空腹密肋楼盖中的应用”获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校长为学生上开学第一课                                          导师见面会         

8、第二课堂“定制”

为推进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升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引领、语言能力引领、学业发展引领、职业发展引领、创新能力引领、养成教育引领等目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云鼎训练营”、“学霸训练营”、“双创训练营”、“成长训练营”、“实践训练营”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校长座谈会


     










“云鼎”训练营


  国际青年文化沙龙  

爱国主义观影活动  

    

9、学生风采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班多次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等集体荣誉,学生个人获评校“自强之星”“十佳团支书”等。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近3年,学生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40余项;学生主持2个国家级、5个省级、3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取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

      










学生参与科技竞赛
















学生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