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
新闻资讯

湖南省第十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分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6日 21:26    来源:




11月15日,湖南省第十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分论坛暨长沙理工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博力学术论坛,在我校云塘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论坛由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主办,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毅,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肖寒、副院长(主持工作)曾铃、副院长蒋友宝等学院领导,特邀报告嘉宾以及省内高校300余名研究生共同参加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振华主持。

李毅为论坛致开幕辞。他表示,学校紧扣“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为主线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从课程体系完善到科研平台搭建,持续优化育人环境,正朝着“百强”大学稳步迈进。他还指出,本次论坛响应国家新基建战略,为研究生们提供了跨学科交流平台,希望学子们碰撞思想、坚守学术规范,也恳请专家为青年学子指引方向。

曾铃在致辞中指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作为学校主干学院之一,师资与科研实力雄厚,深入推进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当前工程行业处于“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融合关键期,本次论坛以“数字赋能・智能融合・协同创新”为主线聚焦四大领域,既是对国家“交通强国”“双碳”战略和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积极响应,也为破解行业难题提供了学术交流与创新破局的契机。

开幕式结束后,学术报告环节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设置了5场特邀报告和48场分论坛报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同济大学教授张东明带来题为《机器学习赋能隧道工程智能建造与韧性防灾》的特邀报告。张东明长期深耕地下基础设施安全风险智能感控领域,此次他分享了团队的多项核心创新成果:构建软土数据库,用贝叶斯模型预测地勘缺失参数以优化衬砌设计;研发CNN渣土识别、机器学习姿态预测模型;创新病害识别方法。这些成果已在上海地铁等实际工程中落地应用,有效提升了隧道工程的智能化与安全防控水平。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张洪作题为《基于机器视觉的大跨拱桥状态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的特邀报告。针对大跨拱桥运维中螺栓缺陷识别难、吊杆病害检测效率低等痛点,其团队构建了约3000张螺栓缺陷数据集,对比多种算法后,在YOLOv11基础上得到优化模型,大幅提升了螺栓缺陷识别准确率,为桥梁安全运维提供了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

中建五局工程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泉带来题为《跨学科视角下建筑产品化的价值研究与产业实践》的特邀报告。作为湖湘青年英才,他聚焦建筑工业化领域,重点分享了两项关键实践成果:一是“外剪内框”装配式可变大空间建筑体系,去除承重墙提升空间灵活性;二是创新盾构渣土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四免”工艺将渣土制砖,高效环保。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爽以《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评价与提升》为题作特邀报告。他阐述了团队构建的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框架,以功能损失为核心,整合隔震技术实现多地震水准目标。此外,他还提出结构全域反应重构方法,通过局部监测数据反演整体反应,提升监测效率。相关技术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朱星以《滑坡灾害智能监测预警仪器、系统及应用》为题作特邀报告。他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天-空-地”协同观测体系,融合多源数据破解高位滑坡识别难题;开发IoT多参量监测系统,整合多类传感器数据实现云端分析与预警互通。该系统已成功预警多起灾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特邀报告之后,4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围绕“智能建造与数字孪生技术”“信息基础设施赋能传统基建”“绿色低碳协同发展”“韧性城市与智慧运维”四个主题进行分论坛报告。

论坛交流互动环节中,参会师生踊跃提问,现场学术氛围热烈。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与工程案例,从理论原理、技术细节到实践应用的多角度进行详尽解答或点评,不仅解决了师生们的疑惑,还分享了行业前沿动态与科研思路。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南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与,共收到160余篇参会论文,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12篇和三等奖12篇共计30篇。在汇报结束后举行了颁奖仪式,对获奖作者进行表彰。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研究生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更汇聚了行业智慧与创新力量,将有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智化转型升级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文/蒋思睿 图/毛绍丰 一审/汪国栋 二审/蒋友宝 三审/肖寒)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 Reserved 长沙理工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