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沙理工大学的食堂里,总有个身影穿梭在后厨与大厅之间:简单的马尾辫、遮不住专注的口罩、胸前蓝色工作牌晃荡,手里却拎着个与娇小身材不符的大文件包——里面装着口罩、笔,还有记满密密麻麻数据的食安检查记录本。
她就是文蓉,餐饮服务部的食品安全员,用专业与坚守,为全校数万名师生筑起“舌尖安全”的坚固防线。
较真到底,做食安“守门员”
“食品安全没有小事,每个细节都牵着师生的健康。”这是文蓉常挂在嘴边的话。尽管从事食安管理时间不长,但她始终把“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师生共治”的原则刻在心里,工作笔记里记满了“硬指标”,如餐具消毒温度够不够、冷藏设备运转正不正常、食品留样规不规范、后厨卫生有没有死角。
每周,她要跑完两个校区5个食堂的160多个档口,从员工操作规范到餐具消毒流程,每个环节都不放过。光巡查还不够,她会整理整改照片、开月度食安会议,反复强化食堂负责人的安全意识,“总怕漏了哪个细节,食安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
倾囊相授,当安全“宣传员”
文蓉明白,守好食安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她结合自己的专业,先参与修订了《食堂经营管理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又主动编印了5期《我对食堂有话说信息参考》,还完善了食堂信息公示栏,把实践经验变成了可落地的制度。
作为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她最擅长把专业知识变成“实用技巧”。入职后不久,她就给食堂员工开了“食品加工风险防控”专题培训,从食材处理到流程规范,手把手教大家避开风险点。平时在档口巡查,她也会随时指导一线员工,慢慢让“人人管食安”的意识扎了根。“我做的事很平凡,但每份餐食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得让大家都重视起来。”她说。
细致入微,成迎检“定心丸”
每次迎检,文蓉都是“定心丸”。她会把检查标准拆成清单,从食品采购台账到从业人员健康证,从抽排清洗记录到食安管理制度,一项项核对。发现台账格式不统一,她就帮忙规范;查到健康证快到期,她就提醒补办,确保每份材料都完整、可追溯。
她还会把材料分类归档、编好目录,既方便检查,也让学校的食安管理体系更完善。“迎检不是为了应付,是借机会把工作做得更扎实。”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搭起桥梁,做师生“连心人”
要守好食安,得听师生的声音。文蓉主动牵头,零起点组建了一支60人的“蓝马甲”食堂文明督导员队伍,建立微信群,利用休息时间组织面试和岗前培训。
现在,就餐时间里,“蓝马甲”穿梭在食堂里,成了最亮眼的风景。为了带好这支队伍,文蓉常牺牲晚上和周末,开交流会听学生的建议,再及时反馈给食堂。除此之外,她还组织“我对食堂有话说”座谈会、“走进食堂”活动,设计意见本,用多种方式收集师生需求,成了学生和食堂之间的“连心桥”。
以校为家,当健康“守护者”
食安工作没有“节假日”,入职两年,文蓉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家就在学校附近,她却一个月难得陪父母一次,大部分时间都守在学校里,食堂有事随叫随到。寒暑假里,她会时不时去值班食堂督查,怕放假了大家放松食安标准;开学季、迎新季,还有学校办大型活动时,她更是天天泡在食堂,从早到晚盯着各个环节,“只要师生能吃上放心饭,多忙都值。”
从乳品公司研发岗到校园食安员,文蓉把食品科学专业的严谨,变成了日复一日的细致坚守,用每一次巡查、每一次培训、每一次沟通,织就了一张校园食安防护网。这位“舌尖上的守护者”,正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校园里的烟火气,也守护着数万名师生的健康。
(文/马艳华、刘炼 图/刘炼 一审/马艳华 二审/申奇志 三审/邓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