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四届全国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通知
2015-04-23 供 稿:
一、论坛的背景
“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是2009年由杨秀敏院士和吕志涛院士发起的一个学术高峰论坛,分别于2009年5月、2011年5月和2013年5月在南京连续举办三届。论坛具有规格高、参会人数多、学术交流深入等特点,全部报告均为邀请报告,每次与会人数超过400人。论坛针对土木工程建设、运营、管养中的各类工程安全防灾、耐久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主办单位
中国工程院
三、承办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
东南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学术委员会
主 席:杨秀敏 吕志涛
副主席:秦顺全 缪昌文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克俭王亚勇王明洋王梦恕 王景全方秦牛荻涛叶可明 叶浩文 叶继红
冯夏庭 江欢成 刘汉龙 刘加平刘伟庆刘旭锴 孙 伟孙利民朱合华 朱宏平
吕西林任伟新何 川 何华武 吴中如 吴 波 吴智深陈云敏陈伟球陈政清
陈厚群 陈肇元 沈世钊 沈祖炎余志武肖 岩肖绪文 肖建庄李 杰李 惠
李华军李引擎李宏男李忠献李国强李宗津李爱群 杜彦良杜修力林元培
岳清瑞 郑 刚 周丰峻 周海涛 周宪德 周绪红 周福霖 张建云 张建仁 张喜刚
范立础 杨永斌杨庆山金伟良欧进萍 郑文忠 郑皆连郑健龙施仲衡 项海帆
赵晓林 钟登华 洪开荣 钱七虎 高宗余 顾冲时夏 禾郭正兴 郭彦林 徐世烺
徐幼麟徐有邻顾 明袁驷聂建国容柏生 顾祥林 黄 卫龚晓南梁文灏
梁坚凝 董石麟 谢礼立 谢先启 葛耀君韩林海韩振勇 蒋树屏 傅学怡 蔡袁强
五、组织委员会
主席:缪昌文
副主席:张玉平 阮宝君 茹继平
成员:唐海英 王薇 吴智深 李爱群 王炜 刘松玉 刘伟庆 叶继红 刘加平吴刚 王景全(东南大学)
陆伟东 李丹 王浩(东南大学)
秘书长:吴刚
六、参会与报告专家
中国工程院领导,土木、水利与建设工程学部领导以及10多位院士将参会,并有40多位专家作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
主题报告:
| 江欢成院士(上海市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群体高层天空城市的设计构想 | 
| 欧进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 |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用:进展与挑战 | 
| 杨永斌院士(台湾大学/重庆大学) | 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twin tunnels by thefinite/infinite element method | 
| 聂建国院士(清华大学) | 关于我国结构工程一些问题的思考 | 
| 杜彦良院士(石家庄铁道大学) | 冻土地区高速铁路建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研究 | 
| 丁烈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 基于能量耦合的地铁施工行为安全控制 | 
特邀报告(以姓氏笔画为序)
| 王明洋(解放军理工大学) | 爆炸冲击效应与工程防护研究进展 | 
| 王复明(郑州大学) | 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防渗修复技术的发展 | 
| 方 秦(解放军理工大学) | 抗爆结构研究进展 | 
| 牛荻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冻融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 
| 叶浩文(中建四局) | 百层高楼结构安全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 | 
| 叶继红(东南大学) | 多层装配式轻钢住宅结构体系创新及耐火性能研究 | 
| 刘汉龙(重庆大学) | 桩基工程技术创新与产学研一体化实现 | 
| 刘加平(东南大学/江苏省建科院) | 现代混凝土研究新进展 | 
| 刘伟庆(南京工业大学) | 船-桥碰撞机理及复合材料防撞系统研究 | 
| 刘旭锴(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高震区独塔斜拉桥抗震设计 | 
| 朱合华(同济大学) | 隧道及地下空间火灾动态预警疏散救援数字化技术与应用 | 
| 朱宏平(华中科技大学) | 基于子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结构损伤识别 | 
| 朱 颖(中铁二院集团) |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防灾选线理论创新与实践 | 
| 吕西林(同济大学) | 上海地区两栋超高层建筑的振动反应控制研究与工程应用 | 
| 任伟新(合肥工业大学) | 大跨度斜拉桥稳定极限承载力分析 | 
| 何 川(西南交通大学) | 施工期软岩隧道抗震对策研究 | 
| 吴智深(东南大学) | 结构长寿命化的思考和研究实践 | 
| 陈政清(湖南大学) | 轴向电涡流阻尼器的阻尼和负刚度特性及其在结构减震中的应用展望 | 
| 肖 岩(湖南大学) | 大型结构柱地震模拟加载装置的研发 | 
| 李 杰(同济大学) | 论工程可靠性研究 | 
| 李华军(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 李引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火灾科学与现代建筑的发展 | 
| 李忠献(天津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大学) | 建筑结构抗爆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 | 
| 李国强(同济大学) | 金属耗能减震剪力墙结构体系 | 
| 李宗津(香港科技大学) | 石墨基材料增强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 李爱群(东南大学) | 结构减震控制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 | 
| 岳清瑞(中冶建研院) | 工业建筑结构诊治关键技术与应用 | 
| 郑 刚(天津大学) | 岩土与地下工程的局部破坏与连续破坏问题 | 
| 张建仁(长沙理工大学) | 服役混凝土桥梁时变可靠性与维修加固决策 | 
| 张建民(清华大学) | 城市浅埋结构设计中的非极限状态地震土压力评价 | 
| 张 雁(建华管桩集团) | 管桩抗震及水平承载性能初探 | 
| 金伟良(浙江大学)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新进展 | 
| 郑文忠(哈尔滨工业大学) | 对两起建筑火灾的分析与建议 | 
| 洪开荣(中铁隧道集团公司) | 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安全与防灾关键技术 | 
| 高玉峰(河海大学) | 工程场地多点地震动输入的数值模拟 | 
| 顾冲时(河海大学) | 多因素协同作用下混凝土坝长效服役的理论和方法 | 
| 郭正兴(东南大学) | 超大跨空间索结构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 | 
| 郭彦林(清华大学) | 复杂钢结构施工力学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 
| 徐幼麟(香港理工大学) | 基于健康监测系统的大跨悬索桥的疲劳损伤预后 | 
| 顾祥林(同济大学) | 混凝土结构的倒塌机理及抗倒塌措施 | 
七、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15年5月7日(周四)—9日(周六)
报道、注册时间:2015年5月7日(周四)全天
地点:钟山宾馆,南京中山东路307号
八、费用
正式代表注册费1000元/人,学生代表注册费为500元;
会议食宿统一安排,住宿费自理。
九、联系方式
²联系单位:中国工程院
²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²电话:010-59300355 010-59300231(传真)
²联 系 人:邢慧娴,唐海英
²电子邮箱:xhx@cae.cn
²联系单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²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
²电话:010-58934710 58933953(传真)
²联 系 人:李 丹,李应斌,包雪松
²电子邮箱:ccesdaa@163.com
²联系单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²联系地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邮编:210096)
²电话(传真):025-83793223
²联 系 人:王 浩,钱 谊,王景全
²电子邮箱:wanghao1980@seu.edu.cn
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组委会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
2015年4月6日
附件:
·回执a.doc
上一篇:关于刘建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下一篇:长沙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党政管理干事岗位竞聘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