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亲爱的学弟学妹:
我是长沙理工大学2020级测绘工程专业周文浩,目前硕士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当初高考填报志愿后被录取到志愿表中最后一个专业——测绘工程时,我当时心态比较平静,因为对专业了解不多。随后,我在网络上搜索测绘专业的就业前景,映入眼帘的却是大量“劝退”的声音——许多过来人用自己的经历给它贴上了“前景一般”“整天跑野外”“特别辛苦”“收入不高”等标签。不过,也有部分前辈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好好学编程,尽量跳出传统测绘的范畴,用新技术为测绘赋能,或者选择深造、跨专业考研甚至转行。
开学班会上,班主任谭剑波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测绘工程专业。它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主要分为三大方向:遥感、地理信息与导航,分别对应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当被问到有多少同学是调剂来的,班上超过一半的人举了手——而我这个自己填报的,只能苦笑。
本科期间的学习仍以测量实习为主,另涵盖大量专业课程。能明显感觉到,测绘学科内容既广又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很难在本科阶段既全面又深入地掌握所有知识。
大一《测绘学概论》课上,讲授GNSS导航部分的廖中平老师鼓励我们学习编程,并分享了前几届学长在程序设计竞赛中的出色表现。所谓编程,其实不仅仅指代码编写,更包括数据处理能力,乃至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综合运用能力。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自学C#,尝试实现一些测绘相关的计算。如今互联网学习资源非常丰富,GitHub、Bilibili 等网站上有大量开源代码和视频教程,可供我们随时学习技术。
转折发生在大二下学期的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选拔期间。我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当时周围几乎全是大三的学长学姐,没有同年级的熟悉面孔,我自认为希望不大,只是按要求完成了选题。没想到我是第一个提交的,用廖老师的话说,“让我眼前一亮”。这也正常,毕竟之前我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和基础。虽然程序仍有不足,但廖老师还是通过邮件选择了我。随后的暑假集训备战过程中,我在全国测绘大赛中因不够细心只拿到二等奖,但整个过程中我感觉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凭借自学打下的基础和比赛锤炼出的实战能力,我在大三这一年开发了不少项目去参加比赛。在廖老师指导下,我拿到了湖南省智能导航竞赛一等奖。之后我还开始接触激光点云、Cesium地球、SLAM等技术,尽管没拿到更多高级别奖项,但我能感觉到自己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在稳步提升。
在上海师范大学面试我的五位老师,研究方向涵盖遥感科学与技术、景观生态可持续、地理信息系统与交通大数据等——而我发现,这些方向我几乎都能衔接。测绘工程培养的,正是数据获取与处理的“多面手”:从《数字地形测量学》中的全站仪、水准仪测量,距离计算与度分秒换算,到《摄影测量学》中的无人机航片Pix4D处理,再到《误差理论与平差》、《GNSS卫星数据处理》涉及的Matlab、C#,乃至Python大数据处理,这一切都围绕“数据”展开。
本科阶段的积累让我在研究生阶段如鱼得水。测绘工程教会我高精度数据获取的方法,辅以扎实的数据处理训练,加上竞赛中的反复实践,使我能够轻松应对各类数据处理任务。我的毕业设计《基于货车轨迹数据的OD识别方法设计》,正好帮助我实现了从C#到Python的过渡,也与导师交给我的社交媒体大数据技术迅速衔接。我很快掌握了相关技术,导师对此非常满意。入学后,我依托本科基础,快速进入社交媒体大数据在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在研一期间完成了三项软件著作权,投出一篇英文论文和一篇中文论文。
人工智能的兴起显著降低了技术学习的门槛。从2023年的ChatGPT到2025年初的DeepSeek,这类工具极大提升了编程与问题解决的效率。以往遇到技术难题时,往往需要反复查阅CSDN、GitHub等平台,如今只需几句清晰的指令,AI 便能辅助完成诸如业务逻辑的增删改查等基础操作。作为从“前AI时代”一路走来的学习者,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类工具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学院的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极为宝贵的资源,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也往往乐于为学生提供指导与支持。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积极参与课题讨论,在合作中汲取智慧、拓展视野。同时,身边的同学也是重要的学习伙伴,大家各有所长、思维互补,通过团队协作可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远胜于个人的单打独斗。我们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现有的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合作中突破,从而更高效地实现自我提升与专业成长。
希望大家把握时代机遇,努力钻研、夯实技术基础。在此,我想引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的话:“无论你学习地理学还是测绘学,英语、数学和计算机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或测绘工作者,应在本科和研究生低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熟练阅读英文技术文档和学术论文的能力、理解与应用算法的能力,以及模块化编程的思维和能力。在计算机能力方面,应当追求这样一种境界:既要具备造轮子的实力,也要拥有不造轮子的觉悟——知道何时利用现有工具高效解决问题,何时深入底层实现创新。”
这段话深深影响了我,而我也通过亲身实践,验证了其背后的深远意义。愿你们在技术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负热爱。加油!
你们的学长 周文浩
2025年9月








(文/图 周文浩 一审/熊旭平 二审/徐鹏 三审/文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