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sust.edu.cn/pub/ndxy/gjjlhzcn/kzjs/t20141224_288918.html
负责人:陈冬林
联络负责人:胡章茂
成 员:鄢晓忠、杨继明、周臻、汪淑奇、何金桥、田红、申忠利、冯磊华、徐慧芳、唐明珠、张巍
客座教授:岳光溪、吴少华、米建春、廖强、王运明、 刘和云
煤清洁燃烧国际合作与研究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团队的科研方向之一。
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直高度重视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发,形成了低质燃料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的高水平特色科研团队。该团队由双聘院士——国内著名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专家岳光溪院教授领军,现有从事燃烧及锅炉技术研究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其中,有湖南省“百人计划”工程人选1人,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特聘教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锅炉燃烧专家1人,教授6名,副教授7名,博士8名。
循环流化床锅炉专家岳光溪院士自2011年起受聘于长沙理工大学,1985年后从事洁净煤技术研究,1987~1990年及1992曾先后两次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的访问学者及高级访问学者,在“八五”至“十一五”期间,连续主持国家关于“循环流化床燃烧”的科技攻关项目,是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发展的循环流化床理论、循环床锅炉设计体系及开发的系列国产循环床锅炉技术为我国燃煤节能环保作出了杰出贡献。
团队具有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专业学科综合优势,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与良好的办学条件,为火力发电行业及各行业的能源动力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团队拥有一批水平较高、颇具特色的学科平台及实验室与实验系统,如“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转换”高校省重点实验室、“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省重点实验室、“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国家示范实验中心、数值模拟实验室、300~600MW火电机组仿真实验室、大型换热试验台、卧式锅炉燃烧实验台、加热炉实验台、气化实验炉及一系列的燃烧测试分析仪器设备等。
到目前为止,长沙理工大学“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团队主持和参与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或参与了20多项其他各类纵横向项目(详见附表),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排名第1),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国际先进水平省级鉴定成果3项。
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燃烧理论与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
主要研究低质煤、低质气体燃料、低热值污泥等的稳定、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包括各种高性能燃烧器研究、炉膛结构优化设计、燃烧优化、多燃料混合燃烧技术及各种工业与电站锅炉、炉窑的节能改造与优化运行;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煤掺烧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高效除尘新方法与新技术(如超细颗粒聚并器)的研究与开发、工业炉窑烟气一体化脱除技术研究开发等。
(2)传热传质理论与工程应用
主要研究强化传热与高效冷却技术的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特别是污泥干燥利用技术设备的强化传热设计、工业尾气的余热利用设备的优化设计等。
(3)节能理论与新技术
主要开展各种工业余热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无管热器及余热回收系统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在此技术领域已取得重要的专利成果。
附表 长沙理工大学“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团队近年取得的相关成果及从事的项目
1、申请的发明专利
[1]“燃煤锅炉烟气SCR脱硝反应器综合物理模拟系统”(ZL 2009 1 0043248.5,陈冬林,刘小波,冯延林)。
[2]“煤粉注入式粗粉分离器”(申请号:201019060025X,陈冬林,鄢晓忠,汪淑奇)。
[3]“基于双进双出磨煤机的复合式制粉系统”(2010190600245,陈冬林,陈泽彦,鄢晓忠)。
[4]“旋转板式可调卫燃带”(ZL971 07948.X,陈冬林,汪淑奇)。
[5]“层叠式可调卫燃带”(ZL971 07949.8,陈冬林,汪淑奇)。
[6]“振动式灰渣粘接特性测量装置”(200820159111.7,陈冬林,裴晓冲)。
[7]多段自预热燃烧器
2、获奖和鉴定成果
[1]“锅炉负荷煤质通用技术研究”——200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310198-1-01,排名第1)。
[2] “燃煤锅炉卫燃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新技术” ——201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4266-J2-025-R01,排名第1)。
[3] “国产300MW机组调峰运行可行性研究”——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湘科科奖字[00]第001号,0003083,排名第2)。
[4]“脱硝催化剂前端烟气与氨均混技术”(湘科鉴委字[2009]第015号,排名第2,国际先进水平)。
3、主持的部分相关项目
长沙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服务与监管平台研究和建设(1800万,2013-2014,主持)。
熔融煤灰在耐火材料上的沉积机理与行为(0576005,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06-2008,主持)。
粉煤焦燃烧过程中灰熔性对反应动力学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50476070,2006,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05.1-12,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排名2)。
自激抖动射流形成与演变机理研究(11072005,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10.1-2013.12,与北京大学合作)
自激抖动射流的成因及机理研究(湖南省重点基金项目,2012-2014年)。
烟气SCR脱硝催化剂在线活化工艺与方法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基金项目,2011- 2013)。
SCR脱硝催化剂在线活化研究与工程应用(广东电网公司项目,45万,2013-204,主持)。
600MW锅炉机组烟气SCR脱硝系统的性能研究与运行优化(2010-2011,20万元)。
25t/h“三废”混燃流化床锅炉的研究与应用示范(2011-2012,738万元)。
300MW燃煤锅炉机组超细颗粒聚并器的研究与应用(2011-2012,139万元)。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单喷嘴燃烧器射流特征参数提取(05C013,2005-2007,湖南省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基金项目)。
75t/h煤粉炉低质煤/煤气混合燃烧技术改造研究与应用(2008-2009,290万,内蒙古远兴能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
湘潭钢铁公司75t/h煤粉炉高炉煤气/煤的混合燃烧技术研究与改造(2000-2001,150万)。
大型燃煤锅炉燃烧器出口冷态流场的可视化及特征参数的提取(06C130,2006-2008,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生物质/煤的混合燃烧特性及污染物生成机理研究(2008-2010,湖南省博士基金项目)。
水稻秸杆与低质煤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研究开发(2008-2009,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