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没有电脑和打印机的古代,书籍是怎样‘诞生’的吗?”7月11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竹叶坪乡金龙村的一间教室里,长沙理工大学能动学院“红烛”科普筑梦团暨匠心传承实践团志愿者刘嘉雨向小朋友们抛出了疑问,即将带来一场非遗手工“沉浸式”体验课堂,带领他们一起走进“活字印刷术”的悠久历史,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课堂上,刘嘉雨以通俗易懂而又生动的语言,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源,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背景、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等。通过图片展示和实物模型,将“活字”的巧妙之处直观呈现——“一字一印,排版成章,重复使用”,让抽象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对活字印刷术如何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文明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很快对字模、海绵刷、宣纸、拓板等也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的核心环节“活字印刷拓印体验”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分组协作,化身“小小印刷匠”,现场从“知识工厂变成了“活字印刷厂”。将一个个活字排列整齐,组成自己想要的词句、小心翼翼地在字模上均匀涂抹墨汁、铺上宣纸、用棕刷或拓包轻轻按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新奇与专注。“刷墨要均匀,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按压的时候要稳,用力要轻。”团队成员们在旁耐心指导。当孩子们屏息凝神地揭开覆盖的宣纸,看到自己亲手拓印出的清晰、古朴的文字跃然纸上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惊喜的欢呼。“哇!真的印出来了!”“好神奇啊!原来古时候的书就是这样印的!”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与对非遗文化的敬仰。
“今天的课堂太有意思了!我不仅更加了解活字印刷术这一伟大发明,还自己动手印了一首诗。感觉就像穿越回了古代,亲手触摸到了祖先的智慧。我要把这张作品带回家珍藏起来!”参与活动的学生杨天一激动地说。
非遗手工体验课的开展,是长理芙蓉学子公益项目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活字印刷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这种沉浸式动手体验,沉睡千年的古老技艺在乡村青少年的指尖焕发新生。我们希望能点燃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引导他们理解‘工匠精神’,感受其中博大精深之处,从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这也是我们发挥专业所长,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和美育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陈颖 程子峰 图/薛焱文 胡湘茹 一审/陈颖 二审/张晓烽 三审/王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