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在线

Xuegong Online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在线 > 团学工作 > 正文

团学工作

榫卯结构:揭开传统工艺“无钉连接”的秘密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年07月23日 人气:

7月22日,长沙理工大学红烛科普筑梦团队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澎湖村,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榫卯结构的科普活动。

“在野外没钉子没胶水,怎么搭出稳固的庇护所?”队员罗中杰抛出的“荒野求生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课堂上,他从野外生存的实用需求切入,借助图片与简易榫卯模型层层讲解,一步步揭开榫卯结构的神秘面纱——原来古人不用一钉一胶,仅靠木材的凹凸咬合,就能建造出稳如磐石的建筑。

动手环节,志愿者给孩子们分发了小巧的鲁班锁——这正是榫卯工艺的“微缩模型”。“先找最松的那根!”罗中杰手把手示范,“你看这根木条侧面有个小凸起,对应的那根有个凹槽,按住凸起往外抽试试?”孩子们盯着手中的六根木柱,有的蹙眉观察,有的试着旋转,忽然有人喊:“动了!”一根木条带着轻微的“咔”声抽出,剩下的结构顿时松动。大家顺着榫卯咬合的痕迹拆解,有的按住横向木柱抽出纵向的,有的发现某根木条的凹槽能顺着另一根的凸起滑动,指尖在木块间摸索、试探,偶尔碰到卡住的地方,便对着同伴的成功案例琢磨。在拆拆拼拼间,孩子们亲身体验着“榫”与“卯”严丝合缝的奇妙。

走出课堂,队员们带着孩子们来到村里的同心亭。仰头望去,亭柱、横梁间的榫卯节点清晰可见。“你看这里的‘凸’和那里的‘凹’,就像积木一样牢牢卡在一起!”罗中杰的讲解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身边的同心亭,就是榫卯工艺的“活标本”。

一把鲁班锁,一座同心亭,红烛科普筑梦团队用孩子能亲手摸到、亲眼看到的方式,让千年榫卯工艺从书本里“走”到了眼前。正如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不仅是精巧的榫卯,更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的体现。这看似朴素的八个字,实则是穿越时空的智慧密码。它诉说着一种态度:用一生的时光去打磨一门技艺,将灵魂注入手中的器物,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于平凡之中孕育非凡。正是这份沉静的力量、这份近乎执拗的热爱与坚守,让冰冷的木石有了温度,让沉默的建筑开口说话,也让孩子们得以在千年之后,依然能触摸到那跨越时空的匠心脉搏。

文/何倩 罗亦欧 图/王语柔 邓志豪 一审/罗亦欧 二审/张晓烽 三审/王明彦)